1965年的一天,周总理去医院看望溥仪,得知溥仪得了慢性阑尾炎,肚子疼。医生要给他做手术,溥仪有点害怕,拒绝开刀。周总理见到溥仪后,劝他:“做阑尾手术没什么好怕的,你该和隔壁的刘将军学习。他浑身弹伤……”

溥仪得知了刘将军血淋淋的战场经历,很受震撼。于是,溥仪找机会接近刘将军悄悄审视。刘昌毅因为脖子后面长了个瘤子,来医院割瘤子。溥仪看到刘将军满脸伤疤,动完手术后,却能神态自若,心里很是佩服。



对于刘昌毅来说,打了麻药动手术,简直是小儿科。想当年,十几岁的他,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刀子割开肉取子弹,他都不叫一声硬挺过来。

1914年,刘昌毅出生在湖北马鞍石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只能勉强供起一个孩子念书,所以,刘昌毅作为老二,只能跟在哥哥屁股后,到教室外“蹭课”。年仅5岁的刘昌毅,就能很流利地背诵《三字经》。老师见刘昌毅读书好,便亲自登门劝说刘父,让孩子上学。可惜,刘家连吃饭都是问题,最后突破极限,送刘昌毅读了2年私塾。

从7岁开始,刘昌毅就去给地主家放牛了。10岁那年,刘昌毅偶遇一位叫牛云之的云游道士,刘昌毅拜师学武功,为他后来参加红军,与敌人近身搏斗奠定了基础。1928年,14岁的刘昌毅回老家后,发现父亲刘殿明被选为乡苏维埃领导,哥哥是赤卫队员,弟弟是儿童团员,全家都参加了革命。

刘昌毅和父亲说:“我想当红军。”父亲很高兴:“去吧,现在是穷人的天下。”1929年,15岁的刘昌毅带领乡里20名青年,翻山越岭来到了檀树岗新兵营报到。入伍当天,刘昌毅只领到了一个梭镖头,连木头杆子都没有。新兵营只有几支枪,练射击用的。



很快,新兵营接到命令,要参加反“会剿”战斗。刘昌毅心想,最好把他分在主力连队,去了能拿枪。可惜,主力连队也缺枪,刘昌毅只能继续拿着梭镖。刘昌毅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战场上,夺一把枪。

刘昌毅所在的部队,要去迎击反动民团易本应的队伍。易本应懂点军事,不仅“剿赤”,还打劫老百姓,可谓无恶不作。战斗打响后,刘昌毅挥舞梭镖刺中10多个敌人,夺下2支长枪和20排子弹。在混战中,刘昌毅左腿不幸中弹。

战后,刘昌毅被抬到了“野战医院”,其实就是一个军医在一个农舍里,为伤员们清理伤口。因为条件简陋,动手术只能用剃头刀。割肉之前,军医让连长找几个大汉,按住刘昌毅,不让他乱动。刘昌毅却冷静地说:“不需要,我不怕疼。”



取子弹全程,刘昌毅没哼过一声,更没掉眼泪。那一年,刘昌毅仅15岁。他的意志力比铁打的汉子还要坚强。

战争年代,类似这样的手术不计其数。所以,当打麻药割瘤子的时候,刘昌毅根本没放在心上。溥仪被刘昌毅的精神所感染,后来顺顺当当做了阑尾手术。他出院时,专门给刘昌毅送去一束鲜花,并深深鞠了一躬。刘昌毅了解情况后,笑着说:“皇帝的花我收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