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的博物馆系列。
还是玉主题。
这是宝剑的吞口处。一只螭虎,在云气之间若隐若现,很是生动。
是兽还是龙?谷纹和云纹,都很有古意。
一直以为这东西是清代才有的,其实商代就有了。
也对,射箭时套在手上的,射这项运动,从人类开始会捕猎就有了。
玉觹,解绳扣、带扣用的。
曹操墓里出土一个他生前用过的,小小一个,从此对老曹同学的薄葬念念不忘。
弘历式审美吧。但这技术,你得承认是一流的。
别老拿四爷审美跟他比,四爷头四十年韬光养晦的,没少玩了,浸淫日久,自然有一定的层次。他是小时候就被圣祖爷爷看中了的,自然要把心思用在治国上,这美学差一点也正常。
早上看公号,咱朝阳佑顺寺重修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乾隆两次回盛京祭祖,出古北走卢龙道,途径朝阳,两次驻跸于此。
这个描金的好看。
你看,越是晚近越是在这些所谓的雅事上用功夫,不研究科技发展。
好东西看得越久,越觉得有些奢侈品品牌的腰带,带一巨大LOGO那种,是真难看。
这个好看。
这个我也喜欢,哈哈。
这叫童子洗象。
一套八仙人物。
博物馆结束了。
所有的观看,都是挂一漏万。
每一件文物,都值得与之认真对话,只可惜我才疏学浅,讲不出来那么多东西。
但是,看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开阔了。
据说溥仪有一次看别人的东西,说那是赝品。人家不服气,说你凭什么说是赝品?溥仪说,跟我们家那个看上去不一样。
人家从小看的都是真东西。
还是据说哈,溥仪 在办理户口登记时,在学历一栏不知道填啥,后来写了个 “初中” 。
有清一朝,对皇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重视到严苛的程度。康熙、乾隆一生保持早起读书的习惯,雍正那劳模级别的工作节奏也让人叹为观止。即使是末代皇帝,溥仪每日的学习时长也超十小时,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满族的语言文字,再到后来的英文、地理等西方知识,课程满满当当。
师资也是当时学界的 “天花板” 级别。这师资让我流下羡慕的口水。
陈宝琛,晚清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学富五车,对儒家经典、治国理政有着深刻见解,是溥仪在传统学问上的引路人;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书法一绝,在文学、史学方面造诣颇高,为溥仪夯实传统文化根基;还有精通满文的伊克坦,让溥仪不忘满族根本。
西方的,来自英伦的庄士敦,就为溥仪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世界的知识大门。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学贯中西,对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科学等知识了如指掌。他不仅教溥仪英文,还带来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知识以及国际视野。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对西方文明充满向往,甚至在紫禁城里骑自行车、打电话,尝试着各种新鲜玩意儿。
在东京审判时,面对各国法官、战犯,溥仪用流利的英语义正言辞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痛斥战犯们的暴行,将多年来遭受的屈辱、看到的真相一一呈现,整整八天,他气场十足,以一口地道英语让世界看到他的另一面。
他的命运,是他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他也只有那个能力,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前行。他没像历史上大多数末代皇帝一样,随着王朝一起覆灭,也是时代给予的幸运。
好啦,说远啦,今天就到这儿。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