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去香港买点药”,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马百良、余仁生、保心安,还有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保健品、膏贴……
仿佛不从药房带几盒药回家,这趟行程就不算完整。更别说,亲戚朋友的代购清单早已排成了Excel表格,一脚踏进香港就直奔药房,已经成了很多游客的默认操作。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毕竟在不少人心里,“香港药房”这四个字几乎等同于“放心 + 正品 + 疗效”。
这种品牌信任的惯性思维,确实帮香港药品行业建立起了长久的良好口碑。
然而如今的情况,
早已不是当年那般单纯。
如今,在香港买药,光看是不是“香港品牌”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重要的是,你得学会分辨:你手里的到底是真货、假货,还是最具迷惑性的那种——影射货...
香港药品市场乱象,早已有端倪。
今年3月,香港媒体披露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市面上大量打着“香港大药房”的品牌,实际上是内地生产、贴牌包装,再假冒为香港本地药房产品!
来源:HK01
这些产品不仅印上了虚假“香港地址”,甚至还借用了屈臣氏等百年老字号的品牌故事,包装做得像模像样,乍一看与正品无异。然而,它们既无合法注册编号,也查不到真实厂商。
好在江西、厦门等地监管部门已介入,查封部分生产线。但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在香港买药的第一步,就是擦亮眼睛,避开那些披着“香港外衣”的山寨品牌。
来源:星岛头条
然而,这还远远不是终点...
真正让消费者头疼的,
是所谓的“影射货”!
不少内地游客在小红书上吐槽,自己在香港药房花了大价钱,结果买到的并非正品,而是一种灰色产品——介于保健品与药品之间,既不算假药,也不是经过审批的中成药。
更气人的是,就算当天发现问题、当天拿着小票回药房,也根本换不了。店员的回应冷冰冰:“我们一概不退不换。”让人当场哑口无言。
来源:小红书
这种影射货外观看起来几乎与正品无异,包装字体、颜色、名字都高度相似,只是品牌名称稍作改动,并标注“香港制造”,却查不到任何备案信息。
最关键的是,价格比正品便宜一大截,看起来像是“捡到了便宜”!
比如马百良的安宫牛黄丸,正品售价高达2880港币,而在旺角某药房,影射货只卖1380港币,包装几乎一模一样。
来源:HK01
不少市民和游客根本无法分辨。
记者街访了14位消费者,几乎所有人都误以为那是“副牌”或“旧包装”。更让人愤怒的是,药房店员在销售时不仅不会提醒,反而会主动抬高影射货的功效,贬低正货的必要性。
有网友指出,店员在推销过程中甚至会说:“这款效果一样,又便宜,何必花冤枉钱买正品?”
而当消费者质疑或要退费时,他们又轻描淡写地说:“就当保健品吃吧,反正吃了没事就行。”
来源:HK01
事实上,一旦你发现上当,药房普遍拒绝退换。
给出的理由几乎千篇一律:“食品类不退换”“开封了不能退”“又没说它是正品”等等。只要你掏钱的一刻起,就等于默认接受了“概不退换”的潜规则,失去了选择权和维权空间。
更复杂的是法律监管也很难介入。因为影射货多被划入“保健品”或“食品”范畴,无需中成药注册编号,自然也不在香港卫生署的药品监管范围内。
只要商家不明说自己卖的是“药”,就能游走在灰色地带,合法售卖,毫无压力。这使得影射货几乎成了无法可依、难以查处的“合法骗局”。
来源:HK01
马百良药厂店长透露,这些影射货几乎是“打击一批,马上换包装再卖”的死灰复燃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