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一个平时没什么联系的亲戚,突然给你打电话,一开口就是:“姐,我最近有点事,手头紧,能不能借点钱周转一下?”

或者,一个关系一般的邻居,拎着一袋苹果来你家串门,坐下不到三分钟就开始说:“唉,真不好意思,家里出了点急事,想跟你借点钱,过两天就还。”

借吧,心里不甘;不借,又不好意思。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怕的,不是帮人,而是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关系也变了味儿。

人家借钱时满口感激,等你开口问一句“什么时候还”,立马翻脸不认人。

我一表婶,脾气老实、心软。

她表妹前年来借5000,说是孩子上大学需要交学费,实在没法。

表婶一听是孩子的事,连个借条都没打,转头就把钱给了。

结果,孩子大学都毕业了,那表妹电话都不接了,春节还在朋友圈晒旅游。

表婶说起这事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人家借钱的时候,说得好好的,结果,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能保准自己一辈子不遇到这种人?

其实,不管谁来借钱,若自己也为难,不想借,那回答这3句话,你就赢了,还不会得罪人。



●第一句:“哎呀,我这阵子手头也紧,孩子这边也在花钱,实在拿不出。”

这句话的关键,是先认个“难”。

人和人相处,最怕的就是直接说“不”。

但我们只要先摆出自己也有难处,对方就算再想张嘴,也得掂量掂量。

你说“我没钱”,听着好像是推辞;

但你说“孩子上学要交学费”、“家里最近刚修了房子”、每个月还房贷,别人就不好再多说。

我一个朋友就是靠这句话“保住”自己的。

他是个二胎爸爸,有人来借钱,他就说:“两个娃上学开销大,我还在还房贷、车贷,实在腾不出这钱来。”

对方一听,也不好意思了:“哎哟,那你比我还紧张,我就不说了。”

有些人来借钱,不是真的指望你借,而是试试看你好不好糊弄。

你只要第一句话就让他觉得“你也有苦衷”,这场面,就不那么难堪。



●第二句:“你要是真着急,要不去找找别人,或者去银行问问能不能贷点。”

这句话的重点,是把球踢回去。

你没有直接说“我不借你”,而是提供了“替代选项”。

说到底,对方找你借钱,是想图一个方便。你一说还有别的路,他心里就明白了:“你这是不愿意借,但说得有道理。”

我们村里的赵姨,去年她表弟来借一万块,说是要交工程款。

她知道那表弟的性格,这借出去,猴年马月都不一定能还回来。

但毕竟是亲戚,她没答应,倒也没翻脸,只回了一句:“你不是跟你老丈人关系挺好的吗?他不比我手头宽裕?”

她表弟当时就笑笑,也没多说什么了。

有些人啊,借钱那一刻嘴上是说“帮帮忙”,心里却打的是“反正她不会拒绝”的算盘。

你只要往别处一引,他就知道你不傻。

●第三句:“要不我帮你想想别的办法?”

这句话,是我们给自己的“台阶”。

它看起来像是在帮忙,实际上是在“关门但留窗”。

我们不借钱,但愿意出主意,愿意听他说,这种态度,会让对方不好撕破脸。

我一同事就常用这一招。

她说:“借钱这种事,借一次就有第二次。你要真帮他借了一次,别人会觉得你有能力、有义务,再借就停不下来了。”

有一回,她一个远房亲戚来找她借钱,她说:“我手上也没有,但现在银行利率不是挺低的吗,你要不去问问?”

这种委婉的说法,比“我不借”听着顺耳。



再说了,我们帮他找办法了,要是真心有事,他自己也会去想法子。

有一句话说:“谈钱伤感情。”

钱,确实是很多关系里的“试金石”。

很多人说:“你是我亲戚,借点钱给我怎么了?”

如果借钱的人,确实人品不错,有急用。我们又方便,那借出去无可厚非。

但如果,别人借了却难还回来,那这借钱,就不是考验感情,而是毁了感情。

我妈一位堂弟,刚开始,是孩子读书,借了两千。后来是建房子,又借了几千。

再后来,说是想要还钱,但奈何手上没有。他要出去打工赚钱还我妈,但没有路费和生活费。

又借了两千。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一分都没还回来。人家家里换了沙发、换了新地板,但就是没有想过,还堂姐这点钱。

一次借钱,是认一次人。

你要是轻易一次次借,那这事,有了开头没有结尾;

你要是从一开始就稳住立场,说清楚自己的难处和底线,反而更能守住关系。

谁都想当好人,但好人,不等于“老好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