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色列面对胡塞武装的猛烈反击,实力显得不足。为了扭转局势,美国直接介入,对胡塞武装展开攻势,这一举动严重削弱了伊朗多年苦心经营的地区影响力。
不仅仅是代理战争失利,伊朗自身也面临直接的安全威胁。美国在中东周边部署了双航母战斗群和战略轰炸机,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公开表示,如果伊朗不在核问题上迅速谈判,军事行动也可能成为选项。
同时,经济压力也在逐步加大。美国不仅退出了伊核协议,还施压欧洲盟友共同实施严厉制裁,直指伊朗经济的核心:石油出口。
这使得伊朗的石油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困境。曾经依赖的地区盟友逐渐倒戈,安全压力日益增加。关键时刻,伊朗将如何抉择?
在此背景下,伊朗急需寻找外部支持,寻求一个可以共同分担压力的伙伴。这个伙伴显而易见,就是中国。
当前中美贸易战正激烈进行,尽管中国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占据优势,但要真正影响华盛顿,还需要调动更多的国际力量。
4月23日,中国外长王毅与来访的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北京举行会谈。这次会晤已超越常规外交互动,蕴含更深意义。
双方的表态十分明确。过去,中伊双方强调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是因美国压力才联合。但此次,王毅外长指出美国滥用关税导致人心尽失,呼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
伊朗外长则明确表示将与中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毫不避讳提及来自美国的压力。这些话语传递出一个信号:外部压力越大,中伊两国越倾向于加强合作。
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中国的立场一直清晰。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针对伊朗问题,中方就表明态度。
坚决反对美国单边制裁和所谓的“长臂管辖”,理解伊朗当前处境,支持其维护正当权益。同时,中国赞赏伊朗认真履行伊核协议义务,并无意退出该协议。
此外,经济合作至关重要。中国连续多年是伊朗最大贸易伙伴,是其商品的重要海外市场。
面对美国制裁,尤其是取消对主要石油客户的豁免后,伊朗石油出口大幅下降。尽管伊朗前总统称美国想清零伊朗石油出口是“幻想”,但实际冲击不容忽视。
理论上,若中伊决心绕开美国主导的金融和贸易体系,或许能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但这是一条高风险道路,需要巨大投入和政治决心。
尽管中伊关系趋近,但双方清楚合作界限。这不是走向军事同盟,更多聚焦于双边关系、经贸、文化及共同关心的地区热点问题,如维续伊核协议、降低中东冲突等。
中国更倾向于扮演调停者和稳定者的角色,不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做法与美国截然不同。
中国在该地区没有殖民侵略或霸权扩张意图,主要行动旨在促进和平发展。而美国长期的军事干预和单边施压,加深了其在中东民众心中的负面形象。真正的友谊和影响力从来不是靠武力威慑就能建立的。
虽然中伊合作有明确界限,但仍不能排除美国可能恶意解读这种关系,将其视为突破口,甚至采取军事行动。美国下一步会如何出牌,难以预料。
参考信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4-23——伊朗外长来华“通报伊美谈判进展”
环球网2025-03-12——特朗普威胁“不谈判可能面临军事行动”,伊朗总统回应:我不会谈判,“你们想做什么就做”
人民网2025-04-24——王毅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