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16:29·万象硬核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4月25日,央广网报道,宁夏青铜峡库区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从江苏引进的麋鹿种群诞下了第一只幼崽。
这首只麋鹿幼崽的出生也意味着麋鹿这一物种在西北地区的迁地保护和繁育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很多人看来,麋鹿似乎并不是一种“特别”的生物,但是它们的种群经历却十分坎坷,曾在中国本土一度灭绝。
只剩下了极少数被放养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中供人游猎,然而即便是这最后的几只最终也没能保住,被洗劫一空,流落海外。
那么现在中国境内的麋鹿又是从何而来呢?人们是如何让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再次“起死回生”的呢?
«——【·最后18只·】——»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与典籍中,有一种神秘的生物被称为“四不像”,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它就是麋鹿。
麋鹿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它曾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历史上,麋鹿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尤其是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湿地平原。
例如江苏省的盐城湿地,古时就曾是麋鹿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它们原本在中国分布广泛,数量可观,但到了19世纪末,这一物种却在中国野外彻底绝迹。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大量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或修建水利工程,导致麋鹿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失去栖息地的麋鹿不得不向更狭小的空间聚集,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麋鹿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部分残存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
麋鹿角大、体形壮,是中国古代皇家贵族和富商猎取的目标,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狩猎麋鹿的习俗。
尤其在清代,麋鹿成为皇家猎苑中的“珍兽”,被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供皇帝赏玩和狩猎。
这是被养在猎苑中的麋鹿成了最后的一群“幸存者”。
清末的战乱也对麋鹿种群造成致命打击,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放了很多的通商口岸,许多外国的传教士进入国内。
19世纪后期,一位来自欧洲,名叫大卫的神父游历来到了北京,他用望远镜无意中看到了皇家猎苑中的麋鹿。
于是就使了些手段贿赂看守的官员,获得了一些麋鹿角和皮,并且将其寄去了巴黎,从此,中国特有的麋鹿在欧洲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人纷纷求购。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麋鹿被偷偷运往欧洲,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单是1898年这一年,英国就从中国购买并繁殖了255头麋鹿。
1900年,战争爆发,北京南苑中本就所剩无几的麋鹿遭到了猎杀,被洗劫一空,其中还有一小部分被送去了欧洲各国。
从此,中国特有的物种,麋鹿,在中国彻底灭绝。
19世纪末,被零散饲养在欧洲动物园中的麋鹿被英国的公爵一起买下,全部放养在了英国乌邦寺庄园中,一共18只。
这些麋鹿成为全球唯一的活体种群,得以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为未来的回归中国奠定基础。
«——【·重回中国·】——»
麋鹿在中国本土消失了几十年后,国家开始关注这一“国宝”的回归。
在上世纪50年代,一些麋鹿因为外交的原因,有零星几只重新回到了中国,但是数量极其稀少。
一直到1985年,中国与英国合作,这才开始有麋鹿大量回归,先后一共有77只从英国被重新引入到了中国。
其中有38只是从乌邦寺庄园中引入的,它们被安顿在北京大兴南海子麋鹿苑,剩下的39只来自英国的其他地方,它们被放养到了江苏专门的保护区当中。
在麋鹿回归之际,一些专门的保护区也相继成立,比如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在人们的保护之下,它们的种群数量才开始逐渐恢复。
到2022年,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之下,生活在中国的麋鹿数量已超过10000头,分布在多个保护区和半野化生态环境中,逐步恢复其野外生存能力。
麋鹿体型高大,雄性肩高可达1.2至1.3米,体重约四五百斤,雌性略小。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头上奇特的鹿角,雄麋鹿每年春季长出新的鹿角,角形复杂,呈分叉状向后伸展,形似树枝,颇具观赏价值。
与大多数鹿类不同,麋鹿的蹄部宽大,呈现出明显的分趾结构,非常适合在沼泽或湿地中行走。
麋鹿的尾巴较长、粗壮,末端带有黑色毛丛,看起来更像驴的尾巴,正因如此,麋鹿有“四不像”之称,它的外形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令人印象深刻。
它们一般群居生活,性情温顺,喜好在水边或浅滩活动,善游泳,耐湿热,适应性较强。
1998年,因为长江发生洪灾,在湖北的保护区中的围栏被冲垮,有34只麋鹿因此“出逃”,开启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但是保护区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它们的动态,主要集中“逃”去了3个区域,都找到了适宜生存的环境,还在野外开始了自由繁殖,根据数据调查,到2022年,它们的自然种群数量都超过了200只。
麋鹿适应群居生活,一般由一头雄鹿带领数头雌鹿和幼鹿组成家庭群体,每年5月至7月是麋鹿的繁殖季节,怀孕期约为9个月,通常每胎产一仔,极少双胎,幼崽出生后不久便能站立和跟随母亲,是典型的早熟型动物。
麋鹿作为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生大型草食动物,曾在维护生态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的回归对种群保护和原神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种群几乎灭绝,到数量稳定增长,麋鹿的成功保护是中国动物保护中极为罕见的成功案例之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麋鹿的种群数量一定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的挑战,人们还在继续加强麋鹿的保护工作,让它们能真正重回自己的家园。
参考:
央广网《宁夏青铜峡首只麋鹿幼崽降生》2025-4-25
上观新闻《上世纪曾在中国本土灭绝,4只“四不像”入住崇明新家,上海将建野放栖息地》,2021-4-22
央广网《几经波折的麋鹿种群:缘何曾消失于我国?又如何重回故土?》,2022-4-13
光明网《麋鹿“重生”记:从本土灭绝到种群复壮》,2023-6-20
光明网《麋鹿与它们的守护者》,2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