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传统农业不断迭代“焕”新,处处皆是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人添力、新农技见效等的向“新”好景。“射阳发布”推出《田野上的“新”光——探寻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生动展示我县农业和新质生产力碰撞出的新火花,解码数智新时代背景下田间地头蕴藏着的“智”富密钥,敬请关注。
一粒种、一棵苗,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芯”动能?纵观我县,沿海滩涂上爬出的生态蟹苗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七成以上;“射阳大米”化身长三角“米中之王”,品牌价值达357.21亿元;“和盈黑鸡”成为盐城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年供应父母代鸡苗400万只……通过育种攻关,生态蟹苗、射阳大米、和盈黑鸡等一批优良品种走出盐城、走向全国,乡村振兴的“科创和弦”持续激荡。
春投一篓苗,秋收万斤蟹。4月上旬正是螃蟹挂笼高峰,走进射阳港沿海生态育苗基地,成匡连片的蟹苗塘星罗棋布、一望无际,这里拥有各类育苗企业107家,年产生态蟹苗130万斤,产业规模超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蟹苗“托儿所”。
在盐城市金洋水产原种场,一个个装有抱卵母蟹的网笼均匀挂布在育苗塘边,不时有技术人员在塘埂上走动,拉起网笼查看母蟹和产卵情况。“所谓‘挂笼’,就是蟹卵即将孵出幼体的时期,将抱卵母蟹挂在笼子里,让蟹卵流进塘里。”金洋水产原种场总经理陈立飞用长杆从塘中捞起一小瓶水,指着其中不断跃动的微小白粒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就是产下来的溞状幼体,在之后的40天将经5次蜕壳后转变为大眼幼体,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蟹苗了。”
从五月孵化的大眼幼体开始,经养殖户近一年精心饲养成扣蟹,次年二月上市后,还需历经半年多的育肥蜕变,直至中秋时节方显膏黄丰腴之姿——一只大闸蟹的养成需要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因此,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作为“中国蟹苗之乡”
我县是如何走好蟹苗强“芯”路
由此支撑带动全国河蟹产业
出好苗、养好蟹、高质量成长?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县就开始尝试人工繁育河蟹种苗,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全县河蟹生态育苗规模达到如今的3.5万亩,但也出现了蟹苗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无序发展等问题。”射阳现代水产种业园负责人施建军表示,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水产种业提升工程,以现代水产种业园为抓手,联手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单位,着力开展蟹苗种质改良与优良品种选育,推动蟹苗育种产业整体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园区拥有江苏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水产原(良)种(繁育)场10家、市级水产良种繁育场10家、江苏省省级特色种苗中心7家。
“‘种’和‘养’是两大核心问题,关键还得靠科研。”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成永旭介绍,在射阳,一方面通过对长江水系4个国审河蟹新品种进行繁育推广,另一方面淘汰传统的水泥池育种法,改用土池育苗、使用净化海水和增氧设备培育蟹苗,如今蟹苗亩均产量已经从30斤提高到150斤,有力支撑起全国超千亿元的河蟹产业链。
小小的种子
是科技创新的结晶
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来到射阳大米产业园,水稻育种加速器将光、温、水、气、肥各项参数调节至最理想状态,让一茬茬水稻在这里打破时空瓶颈,实现“快速育种”。“目前一年可形成4—5代种子,实现水稻生育周期减半的突破,达到且超越海南南繁基地加代育种的效果,有效缩短了新品种选育时间。”射阳大米集团有限公司水稻育种加速器技术员吴砚谦一边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一边介绍道。
坐拥150万亩粳稻种植面积
年产近120万吨优质粳米
粮食产量江苏第三、盐城第一
以科技筑“稻”路、种业谋振“芯”
是我县作为农业大县、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我们坚持将筛选优良品种与培育专用良种相结合,携手江苏省农科院创建射阳大米产业研究院及博士工作站,从种子的研发到大米的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目前已经有近150个品种的试验示范,成功选育出鹤香粳1号、2号、3号等3个‘射阳大米’专属香型优质稻米品种,其中个别品种的综合评分超过‘南粳9108’。”射阳大米集团技术员殷伟卿表示。
一粒米蹚出新“稻”路,链起百亿“大产业”。如今,随着鹤香粳系列品种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田的完美过渡,我县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4个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年产特色稻米超百万吨,“射阳大米”专属优质食味稻“育繁推服”全链条加快形成,“北有五常、南有射阳”的名气越发响亮,“射阳大米”先后创成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入选中国大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
瞄准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目标,射阳蟹苗、射阳大米、和盈黑鸡、脱毒微型薯、南美白对虾、射阳海蜇苗等一批优质原种陆续问世,我县种业发展恰如种子破土,蓬勃茁壮、活力满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好种业翻身仗,从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育种科技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等方面发力,推动种业与农业现代化、品牌化深度融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注入‘芯’动能。”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科工作人员戴明霞表示。
记者手记:
沃野上“芯”光灿烂
行走在射阳的田间地头,仿佛能触摸到这片土地蓬勃的脉搏。成片的蟹苗塘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育苗基地里蠕动的溞状幼体、育种加速器中整齐生长的稻穗,无一不在诉说着科技与农业碰撞出的新故事。
科技赋能的故事在盐碱滩涂上格外动人。从传统水泥池到生态土塘,从“看天吃饭”到精准调控,蟹苗亩产翻五倍的奇迹背后是20余家科研院所与乡土企业的双向奔赴。成永旭教授在实验室与塘口间往返的身影恰似嫁接学术智慧与产业实践的桥梁,那些悬挂着编号标牌的种蟹正以基因密码重写着“中国蟹苗之乡”的产业版图。
走进水稻育种加速器,仿佛置身未来农场。LED补光灯下,“鹤香粳”稻穗在模拟热带气候中加速成熟。“这里的育种效率甚至超过了海南南繁基地。”正是这样的“加速度”,让“鹤香粳”系列品种在试验田与生产田之间无缝衔接,最终成就了“北有五常,南有射阳”的行业传奇。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育种专家到普通农户,科技赋能的链条正在打通。而“和盈黑鸡”通过国家审定、脱毒微型薯走向全国,更让人看到种业振兴的多元可能。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我县的实践像一粒破土的种子——它用科技点亮田野,以“芯”动能激活传统农业,让“靠天吃饭”的古老行业焕发出工业般的精密与效率。这片沃野上的“芯”光,不仅照亮了农民的致富路,更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那些微小却坚定的希望。
文 图:夏元祥 张慎传 吴杰婷
印 靖 李 盼
编 校:邱 旭
责 编:张宏伟 尹 鑫
审 核:刘友华 樊 颖
声 明:凡“射阳发布”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射阳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点个「在看 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