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崇正学校,李世安的学生们给她准备生日惊喜。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樊星 记者 李媛媛
在大多数人看来,“启程”意味着兴奋、欢腾。但李世安至今都记得三年前启程那天,出发是无声的。没有隆重的仪式,简单匆忙地集合、拍照后,大家背上带有中国国旗的书包,就迅速奔赴完全陌生的国度。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李世安表示,初到柬埔寨崇正学校的日子,如同一场文化的“硬着陆”。这所涵盖幼儿园到专修的华人学校,让习惯国内教学模式的她一头撞上了现实的“铁板”。尤其让她措手不及的,是学校“全能型”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定位——一去学校,她就成为了身兼历史、代数、语文等多门课程的“多面”教师。
拮据的教学条件,不仅带来了困难,也让李世安尤其“上火”。在陌生环境的紧绷中,她急于向学校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刚开始教学就用纯中文”。然而,第一次期中考试,红色成绩单像警报器般刺眼:全班三分之二不及格。她才意识到,“学生中文基础较薄弱,应该语速慢一点,转换相应教法”。
她在国内网购平台上购买奖状用来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水平一般的同学,她会采用更加口语化、简单化的表达,平时也会购买辣条等小零食来“俘获”学生们的心。
然而,真正让她困扰的教学难点并非来自语言层面的障碍,而是在深化学生理解过程中难以传递的抽象文化内涵。由于柬埔寨没有“四季”,有一次,李世安在讲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时,她意识到学生们从未真正体验过“玉露凋伤枫树林”中的意境。为此,她特意在放假回国时带回来一片枯黄的落叶,让学生们触摸“秋天”。
她通过三年的海外任教发现,许多媒体报道塑造的中国形象并不立体、全面。尽管“个人的力量杯水车薪”,但她始终希望学生们能亲自去中国看看,破除思维的局限。例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次课堂上总提到的四季和文化习俗,而不是仅凭他人的言论去理解中国。
教学技能的成长和语言的提升是必然的,但她还收获了心态上的平稳,学会了“放慢脚步”。李世安认为学生教会了她包容、沉稳与耐心,每当她风风火火地赶课时,学生们会一齐笑着对她喊“chill”,提醒她放慢节奏。
李世安已经进入了三年任期的最后阶段。今年7月,她“每一天都无比充实”的志愿者经历将暂时画上句号。尽管任教三年获得了许多教学经验,但是她准备回国继续深造,用理论沉淀为下一次的出发蓄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