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汽车行业经历了从机械工具到电气化的转型,但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远未满足。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多模态感知的爆发,AI正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的60%将来自AI驱动的服务与体验升级。然而,传统车企受限于技术积累,AI公司又缺乏对汽车场景的深度理解,行业亟须一座连接两大领域的桥梁。

成立于2023年6月的弋途科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这家年轻的初创公司由一群来自主流车企、头部Tier1和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团队组建而成,目标直指“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空间的探索者”。

凭借对汽车领域的洞察与AI技术的全栈能力,弋途科技在成立一年内便获得云层资本、基石资本等机构的投资,并与10余家主机厂达成合作意向。其核心产品“车载AI智能体平台”已于2024年9月实现量产交付,7个月后的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前夕,弋途科技又推出其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心界AI全栈系统”,提前点燃上海车展的AI热潮。

覆盖从“感知”到“执行”的全链条

弋途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MO李盼在接受《汽车观察》采访时抛出一个大胆论断:汽车将成为AGI时代最重要的智能终端。


弋途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MO李盼

在李盼看来,“汽车不应只是交通工具,而应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弋途科技要做的是让汽车从‘听话的工具’进化为‘懂你的伙伴’。”

弋途心界AI全栈系统以“类人化”为核心,包含AI-MIND决策中枢、AI-HMI交互系统、AI-L3智能体和AIOA框架四大模块,覆盖从感知到执行的完整链条。



作为“心界AI全栈系统”的核心,AI-MIND被定义为“车载垂域大脑”。与传统通用模型不同,它专为出行场景打造,整合了2000多个整车信号和5000多个复杂场景的数据。李盼在采访中举例说:“当用户说‘路上颠簸,孩子睡着了’,通用模型只能泛泛建议‘放慢车速’,而AI-MIND会联动座椅调节、空调温度和娱乐系统,主动营造舒适环境。”通过评测、专业数据标注和垂域指标优化,AI-MIND在出行场景的综合推理能力比通用模型提升39.8%。

弋途科技CEO吴小航补充道:“AI-MIND不仅是‘大脑’,更是‘老司机’。它能结合实时路况、用户习惯甚至情绪状态做出动态决策。”例如,在长途驾驶中,系统会通过摄像头监测驾驶员疲劳程度,自动切换驾驶模式、播放提神音乐,并通过语音建议“前方3公里有服务区可休息”。

传统车载交互依赖物理按键和语音指令,而弋途科技的AI-HMI引入了“生成式交互”理念。吴小航在采访中透露:“我们正在探索‘无感化交互’——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如车内摄像头、生物传感器)主动识别用户状态,动态生成界面和服务。例如,当检测到驾驶员疲劳时,AI-HMI会自动调暗灯光、播放舒缓音乐,并通过小程序下单咖啡。这种‘系统为你操作’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人适应机器的旧逻辑。”

对于弋途科技首次提出“车载L3智能体”概念,李盼用职场作为比喻解释道:“L2智能体像刚入职的新人,只能完成简单指令;L3智能体则像资深员工,能主动规划任务并协同资源。”在参观体验环节,弋途科技向记者演示了其与喜马拉雅合作的“L3内容助手”和与腾讯智慧出行联动的“L3生活助手”的功能。例如,用户只需说“周末去杭州西湖”,系统便会自动规划路线、预订门票、推荐餐厅,甚至根据天气调整行程。“传统方案需要调用5个以上APP,而弋途科技只需一句话。”吴小航自豪地表示。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时代,SOA(面向服务)架构实现了软硬解耦;而在AI定义汽车(AIDV)时代,弋途科技推出的AIOA框架进一步解决了多智能体协作和场景化服务的难题。该框架将传统功能模块转化为“智能积木”,并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跨域调用。李盼举例说:“比如‘打开天窗’不再是一个固定指令,而是结合环境温度、用户偏好和车辆状态的动态决策。”这一架构已被主机厂采纳,成为智能化升级的“即插即用”方案。

构建生态护城河

在AI汽车赛道,蔚来、理想、零跑等新势力高举全栈自研大旗,华为、百度则以生态模式扩张。弋途科技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聚焦汽车垂域系统,通过开放合作构建生态护城河。


弋途科技COO夏永峰

“我们与DeepSeek这种模型公司合作,专注将通用能力转化为车载场景的专家系统。”弋途科技COO夏永峰表示。这种策略让弋途科技快速接入了行业顶尖的AI能力,同时避免了与科技巨头的正面竞争。例如,弋途科技与腾讯智慧出行联合开发的“L3生活助手”,直接调用微信小程序生态,实现了订票、点餐等服务的无缝闭环。

据了解,弋途科技已与超过30家生态伙伴达成合作,涵盖芯片、算法、内容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与德赛西威联合开发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实现了端侧大模型与车规级芯片的深度融合;其与博世合作的“车身控制智能体”,能通过语音直接调整悬架硬度。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新势力的竞争时,吴小航显得很从容。他指出:“理想汽车的智能座舱仍是行业标杆,但弋途科技的定位是‘赋能者’而非‘颠覆者’。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跨界基因’,我们既懂OEM的工程需求,又掌握AI公司的技术迭代节奏。这种双重能力,让我们能比互联网公司更快落地,比传统Tier1更懂场景创新。”

在盈利模式上,弋途科技目前以开发费和授权费为主,但团队正在探索新方向。吴小航透露:“我们计划推出‘终端即入口’的订阅服务,例如AI播客和个性化行程规划。”目前,弋途科技已与某新势力品牌测试“AI管家”订阅服务。

此外,软硬一体化的计算平台和“一脑多端”的跨设备联动,也被视为未来增长点。

夏永峰补充道:“车载智能体的商业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我们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同培育用户习惯。”当前,弋途科技正与高通、地平线等芯片厂商合作,开发针对车载大模型的异构计算方案。首款集成AI-MIND的域控制器计划于2026年量产,可支持端侧多模态模型的实时推理。

打造“车脑一体”的终极形态

弋途科技对AI汽车的想象远不止于当下。在李盼看来,AD(自动驾驶)与座舱智能的融合是必经之路。“机器人需要灵巧的手和空间模型,汽车则需要‘车脑一体’的感知与执行体系。”

在李盼的描绘中,未来的汽车将是“舱驾融合”的超级智能体:VLA(视觉-语言-行动)技术打通驾驶与交互的边界,车内外传感器与AI-MIND实时联动,甚至可通过机械臂实现“具身智能”。

基于此,李盼预测:“三年内,汽车可能会从A柱伸出机械手为用户递咖啡,这不再是科幻场景。”


弋途科技CEO吴小航

当被问及“汽车AGI何时到来”时,吴小航给出了务实回答:“关键在舱驾融合。当智驾系统与座舱智能共享感知与决策时,汽车才会真正具备‘整体智慧’。”他透露,弋途科技已与一家头部智驾公司启动联合研发,目标在2027年实现“一句话控制自动驾驶”的类人交互。

在采访尾声,吴小航强调:“技术的终点不是参数,而是人与机器的共生。当汽车能理解用户的疲惫、孤独或喜悦时,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