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超1270亿元,使用衔接资金体量冠绝全国各省份。
衔接资金这池“源头活水”,一头连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民生情怀,一头连着脱贫群众和万千农户的民生实际。有人说,它是“指挥棒”;一点指方向;也有人说,它是“强杠杆”,撬动即成金;还有人说,它是“守护者”,指导加陪伴;更有人说,它是“及时雨”,润物细无声。
请随笔者一起,从咖啡及旅居两个极富云南特色、广泛联农带农的产业切口,透过案例管窥洞见衔接资金使用的广、足、巧、精,以及背后一整套管理、操作系统支持,感受云南始终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高效使用衔接资金,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带领群众共赴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效果。
提质咖啡种植
——衔接资金用的广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2022—2023年实施衔接资金项目支持咖啡种植,共投入资金971.49万元,用于种质资源圃、咖啡园水肥一体化基地、高标准咖啡示范园建设,优良品种推广种植和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其中,咖啡苗木补助21.6万元,化肥补助436.89万元,技术培训2万元,生产道路建设127万元,设备设施建设384万元。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联动着南岛河村一户户咖农热腾腾的生活。
村民手捧丰收的咖啡鲜果满怀喜悦。
该村白沙坡小组村民王泽华告诉记者,村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种植咖啡,部分咖啡品种老化低产,需要改造;酸性土壤限制咖啡产量质量,亟需肥料提升;下雨天,通往咖啡地的道路车辆上不去,鲜果运输成了问题;咖啡价格常年徘徊在低谷,咖农对继续种植信心不足……
衔接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扑面而来。
“项目落到农户身上,最显著的受益是获得了足量的免费肥料。我家种植咖啡60亩,获得复合肥100袋、有机肥600袋,我记得当时用皮卡车拉了4车!村里种植面积最大的咖农免费获得了1800多袋肥料!” 王泽华兴奋地回忆着,眼眸中透着光。“村里还改造了中低产咖啡园2471亩,修了咖啡产业路,家家户户都受益啊!”
咖啡价格处于低谷时,衔接资金在南岛河村,切实为群众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业效益。熬过了价格低谷的咖农们,终于迎来了咖啡上涨、喜悦增收的年景。在他们心里,衔接资金就是黎明前的曙光,是保住产业的定心丸。
该村北归一组村民杨学平,退伍后回乡种植咖啡,如今他还是村里咖啡园水肥一体化基地的一名管护人员。在杨学平心里,是衔接资金让自己搭上了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
2023年投入衔接资金300万元建设的305亩水肥一体化基地,咖啡种植第二年就有收获、三年即可丰产,果实成熟度一致、采摘方便,节水节肥、精品率高。管理好的话,亩产可达1.2吨-1.3吨,相较于普通咖啡地的产量,亩均增产50%左右。“水肥一体化的优势,老百姓都能感受到。”杨学平说。
除了自家种植咖啡外,杨学平还为水肥一体化基地代管10亩咖啡地,管理费40元/亩/月,鲜果采摘期采摘费1.2元/公斤,算下来仅在基地务工收入可达2.5万元/年。“咖啡生产季节性较强,不忙的时候,很多村民还能外出务工增收。”谈及自己,杨学平说平时要管护基地设施,并未外出务工。“边学技术边管,学了一身技术”,令他十分开心。“做农民就怕不学技术。”采访中,他一再强调。
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楼志琪介绍,该区咖啡产业集中,南岛河村和其周边两个村是全国咖啡集中连片最大种植区,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里必须打好咖啡产业振兴这张牌。之前,当地咖啡种植是村民自发,并无规划,很多上世纪的老品种,砍了可惜,不砍又没效益。如今,使用衔接资金做了优良品种推广和水肥一体化项目,示范带动效应明显,老百姓自觉自愿对自家的咖啡地进行改良。“农业农村局也经常派技术人员来指导。现在你问老百姓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节做什么事,他们心里很清楚。”
这样有效的衔接资金,究竟是怎样来到南岛河村的?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开顺说,老百姓有产业发展需要,村里知道政府有相应资金投入,就去积极争取,申报入项目库。
笔者看到,由云南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局等6部门共同制定的《云南省衔接资金项目资金管理操作手册》中,明确规定了项目入库相关流程:采取“自下而上申报与自上而下指导相结合、体现群众意愿与行业部门把关”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确保项目设置精准,入库规范有序。按照“县(市、区)统筹、村申报、乡审核、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县(市、区)领导小组审核、州(市)领导小组审定”的程序执行。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共同促进了衔接资金在南岛河村落地生根。在与干部们交谈中,这一历程鲜活再现,栩栩如生。
由于“咖啡园水肥一体化基地”实施效果显著,去年,南岛河村又计划投入衔接资金8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2000亩,撬动群众资金和正大集团资金投入实施3000亩,通过5000亩水肥一体化基地建设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咖啡)产业园。规模化的提质增效,吸引了星巴克、正大集团等国际咖啡品牌、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南岛河村,进一步带动产业链条的丰富完善。
衔接资金在南岛河村广泛惠及全村5400多人增产增收的同时,依托咖啡产业,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白沙坡小组,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有风咖谷(咖啡庄园)。来自武汉的年轻女插画师小吴,就是看了相关推介专程赶到这里来体验扎染技艺的。她选了一件白色T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做难度很高的针扎,比起半小时就可以拿到手的捆扎作品,她不仅要付出98元的体验费用,还必须在这里多住一天,两天住宿费用600多元。但想到能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她说自己非常乐意为此买单。
有 风咖谷员工、村民王春芳展示扎染工艺。
扎染项目落户在有风咖谷员工、村民王春芳的家。公司派她免费跟随名师学习扎染,学成后平时在公司上班,有客人时就回来指导客人。最忙碌的时候,小院里一天有上百游客分批体验。比起之前漂泊异乡十年、化妆盘发的打工经历,当下这种既创业又就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成长自我的生活方式,王春芳满意极了。
游客体验面包制作。
集结了衔接资金、沪滇协作资金、星巴克公益资金和当地村民自筹资金打造而成的有风咖谷,目前引进有马场、农场、佤族织锦、拉祜烤茶等20多个业态,并且有咖啡从种子到杯子全产业链体验,能满足游客入住3-5天的体验需求,同时带动周边40多名群众就业,其中本小组村民13人。运营方的理想目标是,让白沙坡小组21户群众户户一业态,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客人分流,增加项目接待容量,提升村民收入。
在有风咖谷的咖啡体验中心,啜一口醇香的普洱咖啡,欣赏着漫山的咖啡花,邻座刚刚端上桌的面包、披萨香气袭来,在啧啧赞叹声中,记者听到了脱贫户罗亚琼的故事。早年,丈夫离世,女儿女婿在外打工,她常年独守空巢。去年7月,罗亚琼受邀担任有风咖谷的糕点师,学习烘焙技术后,她拿出3万元积蓄参与庭院新业态,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设了面包工坊,通过与运营方共同投资,而后共享利润。工坊开业后,生意十分火爆,每月2000多元的工坊分成,让女儿女婿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也都选择回到家中。不久前,罗亚琼家还添了可爱的外孙,一家人齐心协力经营工坊,生活幸福美满。
“衔接资金示范引领,带动大家朝这条路走”楼志琪如是说;“村民和项目融合在一起,我们在跑的时候村民也在跑,共同奔赴未来。”有风咖谷项目负责人代晓燕如是说。
衔接资金就这样,在南岛河村生开花结果。
推动精深加工
——衔接资金用的足
位于木乃河工业园区的云南金客隆咖啡产业有限公司,是普洱市思茅区为补足当地咖啡精深加工欠缺的产业链条,2023年利用衔接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来的三产融合项目。公司占地18亩,拥有3000㎡标准化生产车间,烘焙、挂耳、冷萃提取、超低温冻干为其核心技术,是目前云南最大的咖啡冻干工厂,冻干粉基础产能150万吨/年,需要2000多吨咖啡米,原材料80%以上来自思茅区。
“思茅区是全国县级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产区,但之前,前后端产业都落不到当地。我们到来后,既做委托加工,适配当地零散的咖啡粗加工厂对精深加工需求上的不足,也生产自有产品。”公司负责人王晶辉向笔者介绍。
据了解,当地政府与该公司以对投方式完成该项目,目前总投资4000万元,政府使用衔接资金2400余万元投资建设厂房及综合类型适配,企业投资核心设备约1600万元。2022年6月双方形成合作意向,9月思茅区从之前经营不善的茶厂采购土地,10月1日公司进驻装修,拆除、建设、技改,次年6月,一条标准生产线投产。
“这个项目联结12个村,我们每年按比例将衔接资金收益给村集体分红,去年和前年每年分红120多万元。第一轮合作协议签了10年。”王晶辉说。公司同时带动思茅区周边群众30多人务工,主要从事包装业务,人均月收入5000—6000元,公司为其缴纳“五险”。
谈及衔接资金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王晶辉坦陈,精深加工风险性在于固投压力很大,企业不会盲目拓展转型,如果没有这样的契机,梦想不会开出花来。衔接资金就像“天使轮”投资,不仅是很好的资金助力,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帮企业联动起前端农户、加工户。“我们每年把12个村的书记、村民代表请来参加分红仪式。大家意识到,这个厂不光是我们的厂,也是12个村的厂。公司发展好了,这个收益才能一直持续下去。政府为我们提供的适配努力也很多,思茅区引进16个鲜果加工中心,优先考虑为我们提供原材料。”
与金客隆公司相距不远的钤盛咖啡加工厂,正是思茅区引进的鲜果加工中心之一。作为咖啡产业链条上的粗加工环节,衔接资金对于该厂,用公司负责人陈美的话来说,那是“关键时刻的一把推力”。
因合伙人有1000多亩咖啡基地,陈美与其商议筹资建厂,但资金略有缺口。机缘巧合听说衔接资金可以支持产业发展,陈美就联系到南屏镇三棵桩村委会。三棵桩村委会比对多家企业后,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最终与钤盛咖啡加工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并积极申请衔接资金100万元,建设厂房990㎡。钤盛咖啡加工厂与三棵桩村委会签订厂房租用协议,支付村集体租金8万元/年,一次性交纳了三年租金,并投入自有资金400万元购买加工设备。自2024年11月投产以来,工厂进行咖啡脱壳加工大约2000吨。
据统计,2023年和2024年,云南省连续两年从衔接资金中单独安排4亿元,以“规模化”“集团化”投入支持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资金使用谋划过程中,普洱市农业农村局始终坚持规模优先原则,推进高质量发展原则,效益优先、促农增收原则,统筹要素保障和项目整合原则,好钢用在刀刃上。足量衔接资金的推动,使普洱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完成咖啡标准化示范园建设2.05万亩、提升改造中低产咖啡园32万亩,新建改造102个鲜果集中加工厂,覆盖近50万亩咖啡种植园,全市咖啡生豆精品率从2021年的10%提升至36.3%,精深加工提高到50.5%,带动产业向好、咖农增收。
楼志琪清晰地记得,金客隆公司使用了衔接资金2422.81万元。“我最记得这个数字了!那么多钱进去了亏了怎么办?!” 当时,考虑到资金分散至各村发展的难度与失败概率,区里一遍一遍到村上商议,谋划把资金聚成拳头,引入专业运营主体。资金下来后,区里又专题审慎研究了好几个月,项目才落地。“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结果第二年就分红了!”楼志琪的语气里,放松、释然、欣慰、激动的情绪,交集在一起。
金客隆公司前身核心业务是自主研发生产咖啡机械设备,具有设备和技术基础优势。“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竞争者只能迁就设备时,我们不一样,我们可以改设备,迁就工艺。”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冻干设备,生产冻干粉流程都在36小时以上,而金客隆公司的生产流程可以控制在24小时内,电力能源使用成本骤降。同时兼具原材料优势、物流优势,因此,公司的外部合作越来越多。笔者采访当日,来自北美的客户正在该公司进行直接采购。
“未来,公司收益稳定可持续,我们特别有信心!”王晶辉说。
普洱的咖啡庄园里,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精准调控种植参数;在烘焙车间,智能视觉检测系统以每秒300帧的速度筛查咖啡豆。这些看不见的"数字基建"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弯道超车。
昆明老街上,露天咖啡摊与杂货摊比邻而立;开往普洱的高铁上,扫码下单便会有咖啡送达座位。新的消费场景里,中国式咖啡的平民叙事正在展开,其间蕴藏着深刻的文化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说:“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
在普洱,“左手咖啡右手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左手咖啡,右手世界”才是咖啡从业者的志向追求。衔接资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不确定的国际大环境下,为微环境做着确定性加码。这,就是云南咖啡产业大踏步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来源。
带动村民增收
——衔接资金用的巧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3个自然村,是当地打破传统村界地域壁垒,立足“地缘相近、资源相融、产业相连、民情相通”实际一体推进的乡村全面振兴“三曼典型”。其中,曼峦站村乡村旅居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100万元衔接资金的撬动。
漫步曼峦站村,勐罕镇党委书记罕继超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这是废弃水塔改造的乡村咖啡屋,那是村民投工投劳美化的院墙;这是废弃橡胶林改造的公园,那是家家户户垫高柱子后通透的傣楼前厅;这是帮扶资金改造的15座傣楼民宿,那是村集体马上开业的露天游泳场……使用衔接资金在曼峦站村改造的第一座民宿,自去年6月开始营业,目前营收已超过10万元。整个寨子的民宿自去年12月开始运营,目前营收超过60万元。“主要是衔接资金给的好,随后烟草帮扶资金3309万元跟进,一个样板间撬动起整个项目。”
“当初这个项目想发展没有资金,市里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研判,决定先拿出一部分衔接资金做个示范带动,于是改造了第一座民宿。”景洪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兰刚补充道。
曼峦站村的村寨民宿。
为了带给旅居客人丰富美好的体验,村里一边精心完善服务细节,一边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民宿改造,在木制主体结构上搭龙骨,装修风格尽量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中央厨房,客人可以直接去用餐,也提供房间送餐服务;衣物清洁,既为客人配备洗衣房,也可以交给管家处理;傣医康养,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客人提供理疗。整个寨子的早餐吧,是由第一栋民宿的女主人和另一位村民共同经营,村里只提取2%的管理费用;中央厨房合作经营者每人入股1万元,仅上个月每人分红收入就达1.5万元;咖啡店两个服务员每人入股5000元,近几个月经营额都超过2万元,当天有营业额的10%提成,她们每天只上半天班,月收入都超过3000元,还能帮家里务农、照顾孩子。分配机制就是激励机制,群众不仅在家门口务工就业,还增加了一份经营性收入,乡亲们忙活得可带劲儿呢!
曼峦傣寨里,鸟语花香,欢声笑语,木棉树的果实静静挂在枝头。衔接资金不仅撬动了33倍的帮扶资金体量,更撬动起老百姓奔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行动。
如果说,衔接资金在曼峦站村发挥出的是显性的杠杆撬动作用,那么在景洪市乡村振兴群团助农致富站,衔接资金则展示出“四两拨千斤”的隐性力量。在这里,10万元衔接资金变化了形态,以产销对接项目奖补形式惠及到120余户各乡镇前来世纪金源爱赶摆集市周六山货街的摆摊农户,不仅助力了消费帮扶,更凝聚起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关注支持。
根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印发的《云南省衔接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指引》文件所示,产销对接是衔接资金重点支持方向之一,支持方式可以采取以奖代补。衔接资金可用于对符合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或县级鼓励农业发展方向的农户和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市场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参照《云南省支持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办法》使用管理。
去年5月,世纪金源爱赶摆集市还是一片荒地,眼前这里已是人声鼎沸、交易繁忙,经营主体达400户,其中120余户是每周六上午8点—12点来摆摊的农户。截至目前,爱赶摆集市一共举办22期,农户合计销售额逾196万元,最高纪录是4小时集市销售额12万元。农户销售明细表上,清晰地统计着参与农户的姓名、民族、来自的乡镇、特产山货的品类及当日销售额。
景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玉喃溜告诉笔者,市民和旅居客人都十分稀罕村民带来的新鲜农产品。为了让经营主体带动老百姓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景洪市政府充分运用政策空间,根据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帮扶对象数量、生产规模等因素制定了奖补办法。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达到相应要求,申报即可兑现。该致富站两次申领到衔接资金,每次5万元。
全国“三八红旗手”马连,是群团助农致富站的负责人,也是世纪金源爱赶摆集市的创始人之一。对于衔接资金的意义,马连用了四个词概括:方向、认同、指导、守护。“填写申报表格时,你知道这样走是正确的;拿到奖补时,你明白致富站是做出了成果的;遇到问题时,农业农村局会提供专业指导;遭遇困难时,干部们会在第一时间给到鼓励、方法,第一时间来到现场,一路守护。”
集市开业时,马连为乡镇农户分发免费午饭,帮助他们节约餐费。
马连记得集市开业前,自己开车到村里一家一户动员农户,手把手教他们用秤、算账,还教他们AA制合租车辆节约赶摆交通成本,把乡亲们一路从村庄引到城市。第一次赶摆,马连的合作伙伴、本地企业家刘兴见,则承担起农户的路费、餐费、饮用水,让老百姓卸除心理负担敢于迈出第一步,卖不出去的腌菜、萝卜干等农产品,刘兴见还给托了底,“不能再让老百姓带回去了”。为了市场的繁荣发展,摆摊的农户十分配合致富站的要求:他们身着各自民族服装,使集市充满特色风情;自觉遵守差异竞争原则,不与内场固定铺位卖完全一样的商品。每逢赶摆日,街道舞蹈队都会来到到集市进行义务表演,孔雀公主翩翩起舞,绕圈打歌,为集市吸引客流。沸腾的人间烟火和充满爱意的情感流动,这里,正是马连期许的“一个有温度的集市”。
促进乡村旅居
——衔接资金用的精
旅居云南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的重点工作,是全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的大事,对于推进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10月,《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文件出台,明确了近三年旅居云南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西双版纳以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风貌,长期以来便是游客喜爱的旅居目的地。据统计,2023年景洪市常住人口64.58万人,较十年前增加11.86万人。如何抓牢机遇,大力推进旅居产业上台阶,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地干部重要的思考内容。
依托6.5万亩集中连片茶园和茶山里12公里的彩虹路,背靠广袤的原始森林和曾轰动世界的“北象南归”(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并返回事件)起始点,景洪市大渡岗乡去年成功申报了国家3A级景区。旅行社大巴向这里最高日输送客流量达3000人(不含散客),作为“打卡点”,大渡岗乡已经火出圈了,但由于业态相对欠缺,游客留下来住宿的不多。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有400万人旅居云南。大渡岗乡是“象”往的地方,有向往的生活,他们决心分一杯羹。
大渡岗乡是景洪市唯一的脱贫乡,乡域内还有欠发达农场,他们在使用衔接资金的过程中,精打细算的功夫十分了得:茶山边上的大干坝村,乡政府曾经的临时办公点如今闲置下来,正好盘活用来做户外营地;邻村关坪村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那就飞地入股,把两个村各60万元衔接资金整合起来,共同打造;闲置的活动板房,覆盖上茅草,稍作打扮就成了厨房储物间;空地上支起几座帐篷,坐在里面,穿堂风吹得分外舒适,露营基地的范儿就起来了。乡长余斌说,12间装配式民宿酒店6月份就可以搭起来。“到时候就坡就坎设置面包房、烤炉,空的地方再种一些作物,这样,茶园、森林植被都能利用起来,还能联动林下产业,养鸡,种野生菌,认养作物。”政府搭起台,经营主体马上跃跃欲试。目前餐饮运营已与经营持久、味道正宗的一家乡里小饭店达成意向,小饭店还和一家专业营地运营商联手,双方计划通过30万-50万元企业投资,完成场景植入。
废旧厂房改造成亚洲象创意体验园。
乡村里的废弃厂房能用来干什么?看看大渡岗乡的花式盘活大法:用来炒茶;用来做消费帮扶展示展销中心;用来经营茶文化浓郁的餐饮民宿;用来开办可以室内骑行的、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室,顺带进行农产品销售……这些,都是大渡岗乡为了带给旅居游客更丰富的体验,秉持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积极协调盘活的闲置资源,用以补充业态。
周末赶摆、野生菌交易市场、音乐餐吧、围炉煮茶,吃住玩购生产研学,这是余斌理想中露营基地的模样。“10月份就能成型。到时候,把旅居人群从景洪市区请出来,体验大渡岗乡亲们的杀猪饭!”
大干坝村党支部书记李正东告诉笔者,村民们早就翘首盼望露营基地运营了。“他们说,这个就是要实现我们在视频上看的东西喽!” 大伙儿也期待着在露营基地售卖自家的土特产品。
脱贫户杨文艳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基地就业了。基地为村民提供5个就业岗位,村里早早与脱贫户和低收入人群协商好了。杨文艳做保洁工作,日薪120元-150元之间。
杨文艳夫妇有一对儿双胞胎女儿,当年为给先天心脏病的小女儿看病,家中经济困窘。随着这些年女儿病情渐好,夫妇俩除了种植20多亩茶,丈夫还牵头搞起了茶叶粗加工厂。农闲时,丈夫还去务工开挖机,这下,自己也要当保洁员了。“忙得过来!”杨文艳开心地笑着。
与大渡岗乡的“精打细算”的特点相应,曼远村的衔接资金使用则是“精明透亮”。
曼远村隶属于景洪市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作为典型的傣族村落,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民间文化。寨子依山傍水,热带河谷气候,2017年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自从“向往的生活”节目播出后,每天有大量团队游客、房车游客、自驾游游客、直播主播及摄影爱好者到访。虽然游客大量进入,但目前可游玩项目不多,停留时间不长,对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长带动不足。
菠萝工坊。
为了留住游客,增加村里的体验类项目业态,2024年,该村使用衔接资金总计41万元,结合村企自筹资金约152万元,共同打造咖啡屋、菠萝屋、牛肝菌采摘温室大棚等乡村旅游促增收示范点。项目建成并开始运营后,通过村集体参与企业运营分红的方式进行利益联结:咖啡屋,第1至第5年村集体按全年营业额的6%参与分红;第6至第10年,按营业额的8%进行分红;第11至第15年,按营业额的10%参与分红;其后村集体分红每五年增加2%。菠萝屋,由村民岩哈自主运营,村集体按全年营业额的10%参与分红。牛肝菌采摘温室大棚,村集体按全年营业额的8%参与分红。
村集体如何清楚掌握衔接资金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呢?这要得益于勐罕镇在曼远村开展的农村“三资一码通”试点工作。
勐罕镇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曼远村试点推行集体资金“非现金收付”模式,通过对接农村信用社为村集体开设“一码通”收款业务,将停车费、门票费、租金等集体收入通过扫码线上支付直接进入公共账户。咖啡屋、菠萝屋、牛肝菌采摘温室大棚等使用衔接资金的项目运营收入也在其间。
“一码通”收款的应用,既省去了村级报账员到银行取号、排队存现的流程,让收入即时到账,又形成了村级资金闭环管理,有效杜绝资金账外循环。截至目前,曼远村通过“一码通”实现收入5100余笔,涉及资金99871.53元。通过“一码通”投入使用,让收支不透明、监管不严格、“坐收坐支”等农村“三资”问题在“码上”化解,同时也让与村集体利益联结的项目运营情况“更透明”。
深入推进产业就业、深化利益联结机制、深挖高原特色农业潜力、建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近年来,云南省使用衔接资金围绕四大领域持续发力,去年共下达省级以上衔接资金258.32亿元,不断提高用于产业资金比重,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促振兴项目,为项目实施输送“真金白银”。通过政策引导深化利益联结,各类经营主体以利益联结带动全省65%的农民增收。2024年,云南省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万亿元,农产品出口增长13.7%,规模居西部省区第1位,水果、蔬菜出口值分别居全国第2、第4,咖啡、鲜切花、烟草出口值全国第1。云南拥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2021年以来,围绕“将边境村寨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目标,云南筹集衔接资金66.11亿元,撬动其他渠道资金合计138亿元,支持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衔接资金夺目绩效的背后,是一场云南各级干部的情怀接力——他们刀刃向内推进乡村振兴领域资金项目资产“三提升”(《云南省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资产“三提升”专行动实施方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升资产运行效能)专项行动,创新机制抓实政策机制优化、支出进度提速、项目实施成效、资产风险化解、监督检查整改、典型示范创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接力棒一级一级传递,将中央关怀和基层需求紧紧联在一起。
“作为从云南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亲历者,我深切感受到,衔接资金既是撬动和引领发展的‘金杠杆’,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基石’。我们坚定围绕‘3815’战略,以百亿衔接资金为支点,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聚焦项目库‘建管用’,全面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和项目效益,撬动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升级,让云茶、云咖、云花、云果蝶变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以‘334’‘622’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65%的农民增收,以‘四个一批’盘活闲置资产634个,在374个边境村寨和4060公里边境线上唱响‘幸福歌’。站在‘三年上台阶’的关键节点,我们正将中央的关心支持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让衔接资金成为激活边疆发展火了的‘星星之火’,在云岭大地上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宁亚宁如是说。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