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布袋木偶戏中丑角的演绎怎样实现伶俐、灵活的形体动作?南音缘何能存续千年、“活”在当下?作为一项保密的国家级非遗,片仔癀是如何进行传承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如何将碎瓷片变废为宝?蟳埔女民俗不同年龄段的簪花有什么讲究?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将于4月26日20:00档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福建是中华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共有70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丝路海运”是贸易往来的动脉,更是文化交融的桥梁,促进了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


本期节目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福建省漳州市进行拍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舒越,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台湾女歌手孟庭苇,将在漳州古城和闽南水乡邂逅2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


“以木为偶,以偶做戏”,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布袋木偶两种。让漳州、泉州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木偶戏,带着浓郁的闽南特色而来,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创新,更是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走出国门,舞向国际。创新偶剧开创人偶同台的表演新模式。

南音,源于唐,成于宋,发源于福建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不仅是存续千载的悠悠古韵,更是“活”在当下的时尚之音。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片仔癀制作工艺从药材的选取、炮制到制剂的成型,都有严格且独特的工艺标准和制作流程,而作为一项保密的国家级非遗,片仔癀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更是极为严格,采用“700人中选拔一位”的高标准,每十年选拔一次,一对一传承,坚持沿袭古法炮制。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起源于宋代,明代达到鼎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种技艺不仅在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得以保留,还传播至台湾,形成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建筑文化。


蟳埔女民俗与福州传统梳妆技艺(三条簪),是传统民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福建女性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创新人陈嘉慧将灯工玻璃技艺与蟳埔女簪花围结合,制作出透明与彩色的玻璃花作品,赋予传统非遗现代艺术表达。福州三条簪在复原传统银制版本的同时,融入木胎大漆、螺钿、牛角等非遗技艺,推出多种创新版本,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契合着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