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山西传媒学院院长李伟,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臧金生,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王冬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范宗钗,原中国社会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秦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著名纪录片导演冷冶夫,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徐龙河,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宋方灿,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总裁徐静芸,中国社会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丽霞,成都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李金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张延利,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卢雅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制片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梁宇,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网总裁助理、副总编辑王海,河南卫视总编室总监徐娜,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外传播官、海南旅游国际推荐官吉米,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司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导演、《简牍探中华》总导演马洪涛,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山东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副主任刘畅,中国社会报社通联部主任、微影节工作室主任张利平,嗨视频总裁、总经理孙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胡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素琴,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组委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田维钢等嘉宾出席荣誉盛典。盛典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主持。
李杨薇主持本届“短视频单元荣誉盛典”
6300余部海内外佳作,感受世界万象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题为“发现美好,传递价值”。本届活动征片收到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土耳其、伊朗、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共计6300余部,数量与质量都再创新高,创作主体更加多元、技术手段更加前沿、内容品质提升明显。
荣誉盛典现场
本届短视频单元评选出的创优作品中,新闻类作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记录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知识类作品以科学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满足用户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人文类作品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巧妙挖掘和创新运用,体悟社会现象与人文志趣;文化艺术类作品则展示了创作者们用想象力和新技术将文化的深邃和艺术的灵动转化为直击灵魂的力量。
新闻类一等创优作品《365秒浓缩巴以一周年 <生死一年间> 》主创代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这部作品诞生于纪录片《生死一年间》的创作过程中,团队希望用365秒浓缩一年间记录下的巴以地区的变化和炮火之下的故事。人文类一等创优作品《我是一粒种》聚焦一代三农人的成长,主创代表表示,这些鲜活的三农人物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左一)和山西传媒学院院长李伟(右一)为新闻类一等创优作品颁奖
部分获奖作品颁奖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和臧金生受邀为文化艺术类一等创优作品颁奖。颁奖现场,六小龄童一声“俺老孙来啦”引得现场掌声连连。两位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老一代创作者的匠人精神,也激励着新一代创作者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左一)和臧金生(右一)为文化艺术类一等创优作品颁奖
作为本届短视频单元的特别板块,“民政中国”“千行万业”和“文化中国”三个板块生动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创作者以小切口、大视野,展现了我国在促进民政中国建设、民生领域改革和推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取得的卓越成就,用镜头定格新时代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影像记录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进步发展。
本次盛典还评选出“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微短剧”,一批热度高、题材新、创意好的短剧及短视频作品脱颖而出。创作者们用方寸屏幕展现世间百态,通过艺术创作,重新走近历史,展现人间温情,传递主流价值。
“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微短剧”颁奖现场
在荣誉盛典现场,知名艺术家陆洋的诗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将中国的厚重历史和壮丽美景娓娓道来。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观众在歌声中领略了陕北民俗的特色与魅力。精彩的表演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染力,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知名艺术家陆洋诗朗诵
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演唱
业界学界携手,共话短视频高质量发展
活动当日还举行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业界和学界代表围绕“发现美好,传递价值”这一主题,交流学术思想,对话业务经验,探索短视频作为新兴艺术形态的可能性,以及技术赋能短视频传播的具体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在论坛开场致辞中表示:“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传媒教育优势特色,致力于搭建用短视频记录美好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影像创新平台、文化传播平台、文明互鉴平台。”他提倡,要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具体路径,通过短视频作品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致辞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在致辞中提出:“短视频作为最具传播力的年轻化载体,正在成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支点。”他期待通过本届活动的思想碰撞,孕育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让“小而美”的短视频释放出“大能量”,在“发现美好”中守护初心,在“传递价值”中勇担使命。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致辞
上半场主题学术论坛环节,邀请到中国新闻网副总编辑宋方灿,中国青年网总经理、副总编辑王海,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玥,河南卫视总编室总监徐娜,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外传播官、海南旅游国际推荐官吉米等行业资深媒体人士。与会嘉宾围绕技术赋能短视频、网络视听内容创新等主题分享了主流媒体与时俱进的鲜活经验与思考。
论坛上半场嘉宾发言
论坛下半场,邀请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员殷乐,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及二级教授、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等学界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共同探讨视听交往时代短视频的价值潜能和短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方向。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明睿主持。
论坛下半场嘉宾发言
视频天下,短而有为。2022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联合中国传媒大学首次增设“短视频单元”,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创作者进入主流国际电影节“赛道”,从“观影者”转变为积极创作者、美好生活记录者、中国故事讲述者。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鼓励创作者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贴近当下现实生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动人瞬间,塑造丰富立体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现新时代中国风貌,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短视频作品。(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