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黄百铁路(贵州段)铁路工程取样信息管理系统培训暨推广使用启动会召开,标志着入选国铁集团2025年度首批铁路工程建设亮点做法的“铁路工程试验样品管理系统”正式进入全线推广应用阶段。
培训会上,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项目陆清元博士创新工作室技术人员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以“区块链+AIoT+北斗定位”为核心,深度集成信息技术与业务场景耦合,实现取样见证、封样流转、收样验证三大核心环节的全要素数字化重构,有效破解了建筑材料取样检测环节存在的真实性存疑、追溯低效、协同滞后等行业痛点,为行业质量管控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铁路工程数字化建设。
在模拟演示环节,该系统的“智慧魅力”尽显无遗。AI图像识别技术如同精准的“数字眼睛”,能够迅速锁定材料唯一性;双重封样机制宛如坚固的“数字保险箱”,全方位保障流转安全;三端协同平台恰似高效的“数字中枢”,实现穿透式管理。参会人员还通过移动端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无纸化取样、实时数据上传等便捷流程,真切感受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利。
自2024年10月试运行以来,该系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实现了三大关键突破。一是100%全链可溯源,累计完成888批次样品数字化管理,涵盖12类检测项目,让每一份样品都有了清晰的“数字档案”;二是实现零人为失误,100名认证人员规范操作,施工自检1287次、监理见证取样228次,数据准确率100%;三是全流程无纸化操作,取样周期从4小时压缩至2小时,效率提升50%。
启动会上,黄百铁路紫云指挥部副指挥长张斌进一步强调了该系统的重要意义。它将取样人员、时间、地点、样品特征等信息实时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结合北斗卫星定位技术,确保数据源头真实可信,实现“人-时-地-物”四维精准绑定。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创新,更是铁路人“质量至上”信仰的数字化诠释。它赋予每一根钢筋、每一方混凝土可追溯的“安全基因”,为“交通强国”战略筑牢坚实的质量基石。
据了解,由中铁二十三局联合沪昆客专贵州公司、中铁二院(成都)监理公司开发的“铁路工程试验样品管理系统”凭借先进的管理创新及实战应用成效,成功入选国铁集团2025年度首批《铁路工程建设亮点做法交流材料》,是唯一的管理创新入选者,国铁集团建议各铁路局主导推广应用。
此次启动会的召开,不仅为项目建设树立了质量管控新标杆,更为整个铁路建设行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鲜活样本,在这条用数字技术铺就的质量之路上,黄百铁路正向着"全链可溯源、全过程可控"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以数智力量书写铁路建设的崭新篇章。(李科、杨兵、秦渔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