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城市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将部分区块改造为集运动、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受到市民广泛好评。这种做法虽然放弃了城市的部分土地出让收益,但获得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值得借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相关城市及时补齐公共体育运动方面的短板,让市民能就近找到集运动、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好去处。

  进一步看,城市增加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不仅有利于居民强健体魄,也有助于带动场地周边居民楼保值增值。评价一处居民小区好不好,除了看房屋和物业,还往往会考虑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等周边环境因素。靠近集运动、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显然是小区评价的加分项。这提示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完善民生类基础设施,有利于稳房价、稳地价、聚人气。这也是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不同于建设成本高、维护费用高的大型体育场馆,上述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距离市民更近,照顾到各年龄段人群健身休闲需要,使用率会更高。不过,这样一个空间绝不是说建就建、“一建了之”的,一些细节需要好好把握。

  一是建设与管护资金的筹措问题。休闲体育类公园方面的支出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一些地方要顺利推进这一民生工程,不妨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降低财政资金投入压力,并通过适当的市场化运营回报社会资本。

  二是把准这一空间的特色定位。集运动、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型运动空间,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散步赏景类公园,也不同于常见的体育健身场馆,需要将体育空间和景观空间有机融合,并注入人文气息,突出趣味性、吸引力、放松感,进而形成沉浸式的运动休闲体验。

  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求。一方面,在这一空间内要兼顾不同年龄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规划儿童趣味运动区、青少年体能训练区、中青年组团竞技区、老年康体养生区等区域,设置不同类型的运动场和设施区,并引导人们有序排队使用;另一方面,必须顾及周边居民或商务楼宇的感受,科学设置场地开放时间和照明时间,特别是要将噪声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与周边各方和谐相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洪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