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新疆棉花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通常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等内容进行考查。


一、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优势


1. 自然条件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晴天多,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棉花有机质积累;夏季高温,满足棉花生长的热量需求。

(2)水源:高山冰雪融水(天山、昆仑山等)和地下水提供灌溉水源。

(3)地形: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冲积平原)。

(4)病虫害少: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害虫越冬,减少农药使用。


2. 社会经济条件

(1)土地资源: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政策支持:国家商品棉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如滴灌技术)。

(3)市场需求:棉花品质高(长绒棉),国内外纺织业需求量大。

(4)交通改善:铁路和公路网完善,中欧班列促进棉花及纺织品出口。

二、新疆棉花生产的特点


1. 机械化程度高:大规模农场经营,采棉机械化比例逐年提升。

2. 品质优良:长绒棉(又称“棉中白金”)纤维长、强度高,适合高端纺织。

3. 规模化、集约化: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绿洲地带。

4. 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采棉期吸引内地劳动力(近年机械化替代显著)。

三、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的问题


1. 水资源短缺:过度灌溉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需推广节水技术(如膜下滴灌)。

2. 生态压力:不合理开垦可能导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

3. 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替代成为趋势。

4. 国际市场波动:价格竞争、贸易壁垒等影响出口。

四、可持续发展措施


1. 科技投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抗旱品种。

2. 生态保护:合理规划棉田,避免过度开垦;发展循环农业(如棉秆还田)。

3. 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发展棉纺织工业,提高附加值。

4. 市场拓展:利用“一带一路”扩大出口,打造品牌优势。

五、与“国家战略”的联系


1. “一带一路”倡议:新疆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棉花出口和纺织品贸易地位重要。

2. 乡村振兴与边疆发展:棉花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促进社会稳定。

3. 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棉花作为经济作物,需平衡与粮食作物的用地关系。

六、典型例题方向


1. 分析新疆棉花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光照、温差、水源等)。

2. 评价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

3. 针对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问题提出措施(节水、防荒漠化等)。

4. 说明机械化采棉对新疆农业发展的意义(效率、成本、劳动力等)。


附:数据参考

1.新疆是中国最大商品棉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80%以上。

2.长绒棉主要产地在南疆(塔里木盆地)。

3.新疆棉花种植区多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节水约30%-50%。


掌握以上内容,结合地图(如新疆地形、棉花分布区)和材料分析,即可应对高考中关于新疆棉花的各类题型。注意联系实际案例(如近年“新疆棉事件”引发的产业升级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