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近日,我阅读了《小家烛火耀兵团》这本书,此书如同一幅鲜活的画卷,勾勒出兵团儿女的奋斗轨迹,更让无数家庭的爱与坚守在时代光影中熠熠生辉。书中《那一片火红的沙海金棘》里,九师一七〇团王军扬一家三代与戈壁共生的故事,让曾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如今选择留在兵团、扎根三师的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边疆热土上“家风”的厚重分量。

、传承者的抉择:从“志愿者”到“建设者”的蜕变

读到王军扬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兵团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章节,我深有感触。2023年,我带着热血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三师的一名志愿者,服务于三师人社局,却很快遭遇现实考验:风沙过敏、皮肤干裂、工作中时有语言不通的情况。一次因处理拖欠农民工薪资问题至深夜,下班后我望着满天星斗,也曾困惑这是否是自己追寻的“诗和远方”。

王军扬的选择给了我答案。他勤工俭学时也曾憧憬过都市霓虹,却带着“沙棘种子”回到沙漠边缘,沙棘林里摇晃的红果,点燃了他对土地的深情。妻子李瑶作为兵团职工子女,坚定支持他辞职创业,即便面临困境仍并肩相守。那句“给他一个机会闯一闯”,藏着兵团女性特有的豁达与坚韧。在三师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如李瑶般的女性,她们是家庭纽带,更是精神传承的摆渡人。


、时代的答卷:在“沙海金棘”中续写青春诗行

西部计划出征仪式上,老兵团人“像胡杨一样把根扎深”的赠言,言犹在耳。如今扎根兵团第三年,从志愿者到公务员,身份更迭,初心不改。王军扬一家的故事启示我:最好的家风,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最美的青春,是让奋斗汗水滴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家风为炬,照亮的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前行路,更是兵团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芳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妇联工作就像一根银针,穿起“小家”与“大家”的千丝万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兵团精神的发光体——像王军扬家的沙棘林那样,在贫瘠中扎根,在坚守中结果,让那片“火红”成为边疆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而我,愿做其中一滴清泉,一缕微光,在妇联工作的园地中,悉心浇灌每一朵“家风之花”,让良好家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风沙会模糊脚印,但信念永远清晰。当我读懂“小家烛火”里的家国情怀,也就读懂了兵团精神的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的追光者,愿我们都能握紧手中的“火把”,让家风的温暖,化作边疆建设的星河,照亮更远的远方。(胡文强)

本文来源:三师妇联

编辑/曹艺丹 责编/王萌 张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