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爱给网
制图|李馨宇
特提斯海的侵袭与退出
多期次沧海桑田的无常轮回
火山喷发,岛孤形成
造山运动,岩浆侵入
印度板块千里奔袭与欧亚板块激情相拥
以及由此引发的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全球变冷
然后是冰川覆盖的漫漫长夜
人类及其他生命在冰雪的空隙寻找生存的机会
最后,终于迎来冰雪消融的间冰期
草木生长,人类繁衍
奔涌的冰雪融水切割出深邃的峡谷……
这些都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地质故事
惊心动魄,妙趣横生
请横屏观看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处
图面左侧为贡嘎山及其卫峰,右侧为瓦屋山
摄影:王炘
山水相逢、横断东西:甘孜的地理机会
“独特”和“复杂”
这是很多人对横断山的印象
恰恰也是塑造甘孜的灵魂元素
横断山是青藏高原的另类
因为她的山脉和河流皆由北向南相间而行
而青藏高原的其他山脉几乎都是东西走向
不循常规的改变
使横断山成为青藏高原,甚至是全球
最最不可思议的“神奇”之山
请横屏观看
横断山南北相间的山脉
摄影:李忠东
山水南北相间而行
成为甘孜州最独特的气质
这里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
气候植被、生物生态
以至于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地道风物等等
无不受此影响和控制
甘孜州全域位于横断山
横断山有三分之一属于甘孜州
横断山的“七脉六江”
最中央的“两脉三江”便位于甘孜
因此说甘孜是“横断山之心”并非过誉之辞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形成横断山的关键
绘图:杨金山
“三江夹两山”:山水大格局
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与大雪山、沙鲁里山
这是甘孜的“三江夹两山”
有了它们
雪山冰川,江河海子,森林草原,万物生灵
才如同血脉、肌肤有了依附之地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形图
制图:侠客君
以此为底色
藏、汉、彝等多民族迁徒碰撞,交汇融合
生生不息地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多彩文化
居住在这里的120万人民
成为这片土地最美、最生动的表情
德格印经院
摄影:李忠东
和横断山的其他山脉一样
这里的“两脉三江”在空间上也被极大压缩
在这个窄束的空间里
汇集了横断山最多的雪山
最长最宽的山系
落差最大的切割
最深的河流
以及 最密集的峡谷群
德格新路海
摄影:李忠东
大雪山脉
山势高亢,峡谷纵横,雪山林立,冰川四溢。
其脊岭多由花岗岩构成
因而形成众多的极高山
是横断山雪山和海洋性冰川最为发育的区域
贡嘎山群峰
摄影:王治
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是横断山唯一的7000级高峰
(不算贡嘎山周边卫峰)
它不仅是横断山的最高峰
亦是长江流域的最高峰
因而有“蜀山之王”和“长江之巅”的美称
请横屏观看
贡嘎山群峰
摄影:王治
沙鲁里山脉
不仅是横断山的中央山脉
也是甘孜州的中央山脉
它跨及甘孜州18县(市)中的13个县
格聂山附近的冰川湖泊
摄影:王洪
全州共有5座6000米级雪峰
除贡嘎山而外
其余4座全部位于沙鲁里山
与大雪山的“逼仄狭窄”不同
沙鲁里山“宽缓平阔”
发育丘状高原
常形成天山喀拉峻式的立体草原
请横屏观看
沙鲁里山与冰帽遗迹
摄影:王治
大约在70万年前
这里曾被巨厚的冰帽覆盖
冰帽消失后,形成世界罕见的古冰帽遗迹
尤其是稻城县与理塘县之间的海子山
是全球难得一见的地理奇观
请横屏观看
理塘海子山冰帽遗迹
摄影:王洪
说过山,再来看水
大渡河和金沙江分列甘孜东、西两侧
成为甘孜州的界河
在横断山的快速隆升中
河流产生强烈的下切侵蚀
切出最为深邃的绝世峡谷群
当地居民利用河谷中的冲洪阶地
种植出独特的峡谷农耕文化
以及峡谷田园
请横屏观看
东侧的大渡河
摄影:王炘
雅砻江是甘孜的母亲河
全州有53.6%的土地都得到她的滋养
上游为高原宽谷
发育大片湿地、草原
中游呈连续的“V”字型或箱型峡谷
兼具牧区文化和峡谷农耕文化
是一条最甘孜的民族、文化大走廊
雅砻江
摄影/bestview
图虫创意
“过渡”与“融合”:解读甘孜州的关键词
这里既是青藏高原的东部
又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
两大地貌在此转换过渡
于是,这里的世界似乎变得复杂起来
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河流
还在不断‘火上烧油“
稻城磨房沟花海
摄影:李忠东
动植物的分布首先就乱起来
东南亚和南亚两类不同的植物群落
在这里”混乱杂居“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泛北极植物区系与亚热带植物区系
占据着这里不同地域和海拔高度
南方和北方的生物也在此交汇渗透
成为彼此迁徙的通道
措普沟亚高山针叶林
摄影:姚逸飞
而在文化上
东部汉民族文化向西延伸
南部彝文化、纳西文化向北拓展
藏文化向东向南发展
这里成为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穿盛装的藏族姑娘
摄影:蒋海
中心和边缘
我们更喜欢关注“中心”,忽略“边缘”
其实很多自然现象和历史文化只存在于“边缘”
“边缘”更具有魔力
这里是青藏高原边缘
又是横断山的地理中心
这里称“朵藏”,意为外部地区
相对于卫藏,这里是边远之地
但却又是藏巴文化的中心
赛马会
摄影:蒋海
“古老家园”和“民族走廊”:大融合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2021年
稻城县皮洛遗址被发现
证明13万年前 这里就有了自已的原始居民
西北的古羌人
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南迁
这是甘孜州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如今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河谷及支流
仍分布大量的石棺葬遗址
便是她们留下的遗存
稻城皮洛遗址地表采集部分石制品三期图
图源:四川考古
同样在这一区域
一种叫“雕(碉)”的建筑广泛分布
据传这是氐族(冉駹)发明的“邛笼”
古羌人南迁与原始居民的融合
形成“诸羌”部落
丹巴梭坡古碉群
摄影:李忠东
牦牛、白狼、附国、党项
白兰、嘉良夷、东女等
他们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
公元七世纪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
吐蕃与西山诸羌的融合
带来更先进的文明
康巴藏族的形成
非遗传承人正在创作唐卡
摄影:李忠东
多民族大融合
也体现在民俗文化和民族歌舞
巴塘县流行的《月令曲》
以汉歌《孟姜女哭长城》曲调填词而成
甘孜县的踢踏舞与西藏日喀则相近
康巴藏族将金银珠宝装饰在服饰上
据说这种习俗源自狩猎游牧
以便在说走就走的迁徙中,尽可能地将财富带走
丹巴嘉绒藏族女子的服饰,
保留了氐羌元素
乡城县“疯装”则明显糅合了
纳西族服饰的特点……
康巴藏族的服饰
摄影:蒋海
翻开历史篇章
藏缅语民族的南迁
吐蕃的东扩,蒙古族的南下
木氏土司与彝族的北扩,
以及明清、民国大量汉地官兵商人迁入……
可以说中国主要的大民族 几乎都从甘孜走过
扮演过他们的角色
“照阿拉姆”摩崖石刻,相传为文成公主入藏时所留,是多种文化融合的典范,它与周边的其他吐蕃时期摩崖造像群一起被评选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摄影:李忠东
起伏不定的山脉
大河深切的纵横峡谷
成为遗世独存的边僻之地
那些中原逐鹿的失败者
丢兵弃甲,落荒而来
于蛮荒之处,就地生根
她们将部族的希望播撒在山水皱褶间
在敌人鞭长莫及的领地
生生不息
巴塘达真锅庄
摄影:李忠东
“满天星斗”:深山的繁华与多彩
巴塘
川藏驿道上的重镇,
自古“内地的苏杭,西康的巴塘”
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
以巴塘为大本营
经营川边,建城办学,修路开矿
各地的官员与商贾也纷沓而来
给这里混染上丰富的色彩
巴塘金沙江峡谷
摄影:李忠东
巴塘人喜欢吃面食
据说便是300年前山西人带来的习俗;
天主教堂、关帝庙也在这里找到了知音。
如今法国天主教堂已毁于火灾
而关帝庙的残垣断壁
仍执拗地矗立在一堆民房之间
巴塘金沙江畔的石棺墓
摄影:李忠东
据传
关帝庙最初由80家汉商和83名绿营官兵出资修建
但在屡次重建中
当地土司、头人、喇嘛都给予积极帮助
而重修的关帝庙也将格萨尔、度母画像供奉于庙中
这里不仅是汉人
“迎神庥、聚嘉会、襄义举、笃乡情”的场所
藏族同胞也常去求签打卦
巴塘鹰哥嘴凤全遇难处
摄影:李忠东
甘孜州其实是一个多中心的区域
康定城是州首府所在
但你很难说它就是全州的中心
甘孜的美景与繁华
密布于十八县的每个地方
正犹如“满天星斗”一样
峡谷中的白玉县
摄影/李忠东
唐宋开始
茶叶在青藏高原找到了知音
茶马古道因茶马互市而兴
从此
有了一条由茶叶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川藏道
雅安名山是茶马古道重要的茶叶产地,也是世界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境内蒙顶山被称为茶之圣山
摄影:李依凡
使者、驻藏大臣、僧侣
以及大量的商贩、驮队、背夫纷至沓来
贸易催生了沿途集市古镇
大渡河畔的泸定
明末清初尚是无人知晓的“西番村落”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沪定铁索桥建成后
改写了渡河依赖舟楫和溜索的历史
泸定城一时商贾云集
泸定桥
摄影:李忠东
康定城
曾经的一个小村落
来往商贩在此易货
只能搭帐蓬竖锅庄
但随着茶马古道(川藏道)的兴起
逐渐成为边茶的贸易中心
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
大量川、陕、藏地商人涌入
“内外汉蕃,俱集市茶”
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康定
图片源自网络
从此
“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被完全打破
康定俨然成为西陲大都市
而说到入康的汉族人
除了四川人,陕西人恐怕是最多最早的
因为在元朝初期,四川和陕西为一个行省
即“陕西四川行省”
大批的汉藏官员在陕西与康区之间往来
大批陕商也借机进入康区
若凭吊这段历史
你可以去看看康定的“老陕街”
1929年康定北门市场
图源自网络
古道漫漫:突围屏障的壮曲与悲歌
在泸定
大渡河上有三座桥
第一座
康熙四十五年建成泸定桥铁索桥
它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桥
因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而著名
第二座
18军进藏修建的大渡河悬索桥
它是川藏公路大渡河的第一座钢结构悬索桥
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
摄影:李忠东
第三座
2018年修成的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
其修建难度堪称“世界级”
誉为“川藏第一桥”
桥面的下层设计有观光玻璃廊道
是一座可以观景的桥
三座桥在空间上相距不并远
但在时间上却跨越了约420年
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
图源:图虫创意
有人说
山是中国人的负担、挑战、资源、财富
大雪山和大渡河
天府之国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
穿越横断山的雅攀高速
摄影:李忠东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
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所有进入青藏高原的通道
都先要穿越这道“地狱之门”
当年修建川藏公路
在泸定与雅安之间的二郎山
便付出了极大代价
由于道路崎岖,太过险要
产自雅安的“西路边茶”
也只能靠人力背运至康定
茶马古道历史照片
图源:网络
在历史上
石达开和中央红军都曾陈兵大渡河
面临“渡则活,不渡则亡”绝境
最后红军溯流而上90公里
22勇士“飞夺”13根铁索构成的泸定桥
红军绝地逢生
长征胜利后
毛泽东写下了豪情万丈的《长征》
在诗中
他用闲、细浪、泥丸、暖、喜等字
表达对长征艰辛的不屑
唯独提到大渡河时用了一个“寒”字
泸定桥的铁索
摄影:王强
其实
甘孜州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要跨越都不轻松
从雅安人力背运而来的西路边茶
需要在康定重新分装
以刚剥下来牛皮包裹
再采用骡马、牦牛“边牧边运”
今年起运的茶,第二年才能运达目的地
边牧边运的牦牛队
图片源于网络
牛皮茶包中茶叶
在漫长的征途中慢慢发酵醇化
成为远近闻名的“黑茶”
牦牛在沿途丰美的草原上下崽产奶
藏族人也把艰辛的行程
过成了最平常的生活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
摄影:李忠东
数代人的努力
这里的交通环境已经改观
但山脉与河流的自然走向
仍然决定着通道的走向
沿南北向山脉和河流
这是甘孜州大通道的纵线
贡嘎山雅哈垭口
图源:图虫创意
跨越山脉、横切河流
这是大通道的横线
它穿行在地球表面最为崎岖的地区
从海拔几百米的河谷到几千米的高原
体验最完整自然垂直带谱变化
看层次丰富、壮丽多样的景观
公路,大多是在古老通道的基础上修筑
茶马古道、川藏驿道、唐蕃古道
因此
仿佛也是穿越在历史的隧道
雅江天路
图源:图虫创意
山水相望:谁在为甘孜唱情歌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选美中国”
四川十个地方榜上有名
甘孜占了半壁
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特殊地理背景下
这里形成大面积雪山冰川
峡江深谷、湖泊湿地、森林草原、温泉流瀑
荟萃了我国西部自然景观的经典
贡嘎山西坡的冰川湖
摄影:卞玉鹏
山水之间
历史人文,红色文化,民族风情,道地风物光彩夺目
据最新的文旅资源普查成果
全州旅游资源有3.6万余处,五级资源300余处
资源总数、高品级资源均为全省第一
这里是横断山雪山冰川集中分布区
贡嘎山、稻城亚丁、雀儿山、格聂山等
雪山林立、冰川悬垂,各尽其美
贡嘎山,不仅独美
还成就了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好意境
成全了成都“雪山下公园城市”的新名片
围绕在它周围,无数观山平台
成为贡嘎山向周边输出美景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贡嘎山
摄影:张庆
这里有世界最奇妙、最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
密集的高山峡谷群
完整的自然垂直带谱
众多的高山冰川湖泊
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
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亚高山针叶林
最古老的高山栎类林
亚丁雪山下的亚高山针叶林
摄影:王治
这里是生物基因库和避难所
有最丰富、多样、复杂、古老的生物物种
5223种高等植物、652种野生动物
以此为家园
这里是花卉王国
各色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等
妆点着这里
保护植物桃儿七
摄影:李忠东
上世纪初
英国人威尔逊和美籍奥利人约瑟夫.洛克
相继来到这里
威尔逊在康定的雅家埂
寻找到梦寐以求的绿绒蒿
洛克则在稻城亚丁看到了
“所见过的最漂亮的雪峰”(央迈勇)
黑花报春
摄影:刘乾坤
之后
威尔逊将这里的大量植物引到欧州园林
而洛克则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把这里介绍给了全世界
1933年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
根据洛克的传奇经历
创作并发表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小说被拍成电影
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地方
被称为"香格里拉"
从此
这个词成全世界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甘孜!
雅拉雪山的海子
摄影:王治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 | 李忠东
摄影 | 李忠东 王治 张庆 王治 卞玉鹏
刘乾坤 王强 李依凡 王洪 蒋海 姚逸飞 王炘
绘图 | 杨金山
编辑 | 李馨宇
封面设计 | 侠客君
部分图源| 爱给网 豆包AI 图虫创意
关注公众号,收看更多有趣内容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