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北进论”和“南进论”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像许多欧洲强国一样走向了扩张之路。对于日本来说,它的国土面积狭小,若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必定需要更为广阔的国土。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后来的日俄战争,日本的对手都是体量巨大的帝国,以当时日本的国力来看,实际上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不过当时的日本敢于冒险,他们赌上了了自己国运,最终获得了胜利,因而日本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缘故,日本国内矛盾激化。对于当时的日本政府来说,是否对外进行战争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因为日本国内当时也有主和派,并且这些人还是当权者。无奈日本有一大批不受控制的军人,他们发动了战争,迅速的吞并了东北三省。由于日本吞并东三省非常顺利,并且代价很小,收获巨大,从而让日本国内的主战派占据了主导位置。
在解决到底要不要打的问题以后,日本又出现了另外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打谁。对于日本来说,当时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陆军的“北进论”,另外一种则是海军的“南进论”。所谓的“北进论”就是把苏联当作自己第一号假想敌,其次便是英国、美国等国,日本应该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以中国大陆为基地实施“北进”战略,迫使苏联屈服。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以后,日本再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南进论”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日本的首要敌人是英国、美国,其次才是苏联。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把英国、美国等势力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驱逐出去。
持“北进论”的是日本陆军,而持“南进论”的则是日本海军,这两种意见无法迫使对方屈服。于是乎日本便出现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陆军、海军各自根据自己的目标提出了庞大的扩军计划。1936年8月7日,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将这两种主张结合起来,制定了“北南并进论”的新国策。这意味着日本既要把苏联当作敌人,同时也要将英美势力驱逐出去。不得不“佩服”当时日本人的勇气,真的是敢于和世界为敌(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
从积极“北进”到积极“南进”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进行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日本国力强大,但是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日本可以说已经陷入战争的泥潭,因为他发现自己并不能轻而易举的消灭抵抗力量。
当然,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没有闲着。苏联做了两手准备。首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就积极支持我们。1937年,双方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关于利用苏联贷款、具体提供军事技术、弹药和装备的协议》。此后,苏联的飞机、大炮、机枪等武器装备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根据统计,从1937年10月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1235架,大炮1.6万门,汽车和拖拉机1850辆,各式机枪1.8万挺。当时我们没有多少飞行员,因而苏联直接支援了700多名飞行员参战。苏联这么做的确非常高明,它通过支持我们抗战,从而使得日本不得不把大量兵力放在中国战场。其次,苏联开始在远东构建军事要塞,并且抽调了大量兵力。当时,苏联在远东的兵力达到了11个师,其中骑兵2个师,战车600多辆,飞机500多架,军舰14艘,总计23万人。
对于苏联人的所作所为,日本人这个时候肯定恼羞成怒,所以他们还在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积极进攻苏联。1938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的诺门坎事件,日本两次进攻苏联。特别是诺门坎,日本对苏联作战损失极为惨重,这使得日本人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苏联军事力量非常强大,日本需要改变自己的策略。
当然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几件大事,使得日本改变自己之前的方针。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在二战期间结为盟友,所以日本是希望德国能够帮助自己的。对于苏联来说,如果日本和德国能够密切合作,从东西方向同时进攻苏联,那么苏联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形势将会非常危急。不过德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拒绝了日本的要求。特别是1939年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失去了日本的信任。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放弃北进战略。
共同的利益使得苏联和日本缔结合约。
二战爆发以后,德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先后占领大部分欧洲国家,甚至开始轰炸英国。这种情况下,日本国内一些人便想要趁着有利的世界局势,积极推进自己的南进战略。因为此时的日本形势非常艰难,为了获得战略资源,以战养战,它不得不进军东南亚。所以日本希望和苏联保持和平,从而稳定自己的北方,以便日本能够集中力量保证“南进”的顺利进行。此时的苏联也好不到哪去,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是苏联,这种情况下苏联是非常希望和日本改善关系,以便确保自己远东地区的安全。双方一拍即合,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这项条约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是有利于双方的。
为了进行自己的“南进”战略,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英国对日宣战。对于苏联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
对于美国和英国而言,他们自然想要拉着苏联一起对付日本。因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是拥有巨大优势的,美国、英国可以说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日军掌握了当时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不过斯大林还是非常理智的,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实力的不足。
如果苏联对日宣战,那就不得不进行一场真正的、大规模的战争。这可不是比利时或者希腊式的宣战,苏联政府必须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