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在日本投降之后,男人们死的死,遣返的遣返,基本就从中国的土地上彻底消失了。
但是却有12万日本女人留在了东北,这是为什么,她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德国战败之后,日军便成为了美军和苏军等主要对付的对象,一向阴险狠毒的日本侵略者最终还是落了下风,在军事压力和经济压力双重打击下,不得已选择了投降,迫切希望结束这场战争。
日本的投降对于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但是对于一部分日本国民来说,这简直和晴天霹雳没有什么区别。
投降之前和投降之后的日本民众面临的处境完全就是两个极端,曾经的他们虽说不是人人都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后,但至少大部分人都能衣食无忧,经历了投降一事之后,日本国民一个个都成为了全世界谴责的罪人,被人看不起。
生活在日本的国民不得不投入到繁重的战后重建工作中,将日本从废墟中一点点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别说工作和学习了,能活下来就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而还有一类人的命运与他们相比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人便是日本侵华期间来到中国东北的十几万日本女人。
日军侵华期间,男子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很好理解,不过是为了实施暴行,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日本女性也来到了中国呢?
这是因为日本政府隐藏着巨大的野心,先是通过优厚的待遇将日本女性吸引过来,之后通过她们一点点传播日本文化,给中国人洗脑,试图从精神方面同化中国人。
被政府的花言巧语吸引过来的日本女性有12万之多,来到中国之后,她们的确度过了一段相当轻松舒适的生活,享受着在国内本无法享受的生活条件,然而,随着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切都结束了。
日本的男性下场非常简单,要么被遣返回国,进行战后重建工作,要么得知投降的消息,当即便选择了自杀,还有一部分早已经在战争中死掉了。
和他们相比,日本女性的命运则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日本女性都留在了中国,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回到了国内,还有一些人和日本的男性一样,主动或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回到日本的女性少归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她们曾经走出国门的时候,日本国内的景象和时隔多年重新回去时看到的日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些人虽然费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国内,但是她的家人却已经在战争中死去了。
即便回到日本,等待着她们的也只有辛苦的战后重建工作,相对来说,留在中国的日本女性则要幸运得多。
中国人虽然憎恨侵华的日本人,如果不是他们的侵略罪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无辜丧命。
一些人虽然同样怨恨这些日本的女性,但是也知道她们其实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命运同样十分悲惨。
失去了曾经的依靠,这些日本女性很多只能过着流浪的生活,一方面不想被人发现自己是日本人,另一方面又要想办法活下去。
很多人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有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的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回到日本去。
但是还有一类人,渐渐接受了日本投降的事实,在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淳朴之后,选择了留在中国,和当地的一些中国男子组建了家庭。
时间长了,他们便有了孩子,这里也成为了她们心中承认的家,虽然有着不同的国家,但是却能将彼此当成自己最亲的人对待,生活不说大富大贵,但是也是非常幸福温馨的,至少不需要再流浪了。
除了照顾自己的丈夫、孩子,扮演着一位好妻子的角色之外,一些日本的女性还在当地找到了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能为家庭增添一份收入。
尽管并非中国人,但是随着她们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生活习惯也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同化,一点点改变了原本的生活习惯,学会了入乡随俗。
而她们和中国人所生的孩子,自然也就和中国的小孩一样,从小接受中国的教育,在这里生活、学习,如果不是仔细了解,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其实也是日本人的后代。
俗话说,只要有家人在的地方便叫作家,对于这些留在中国结婚生子的日本女性来说,中国早已经成为了她们的第二个故乡,中国人也早已经被她们当作亲人对待。
一些人因为习惯了中国的生活,即便后来有机会重新回到日本,她们也不愿意走了。
日本方面在得知这种情况以后非常意外,他们本想通过这一计策对中国人进行同化,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她们竟然被中国人给汉化了。
这便是为什么日本后来决口不再提起留在东北的12万日本女人的原因,说出来不仅会让日本方面脸上无光,还可能会引发国民的愤慨,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多年时间过去,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种种罪行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不管过去多久,它们都是不容改写和不应该被后人遗忘的。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虽然我国的国民如今可以生活在和平与安定中,但是并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一些国家如今仍旧被战火侵蚀着,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曾经被侵略的国家,中国深知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不管是对待中美之间的矛盾还是俄乌冲突等问题,中国的态度都是不愿激化矛盾,倾向于通过谈判磋商的方式化解矛盾,这一点中国已经为别国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如今的和平与我国强大的国家实力息息相关,奋发图强,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作出贡献,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