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停产、裁员,甚至CEO“跑路”英国,哪吒如今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了,不过哪吒汽车好歹也曾有过年销15万辆的辉煌事迹,而最近“爆雷”的拜腾才是真的不堪,融资84亿却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
回望近几年新能源汽车风口期,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诸多政策直接给予了车企很大的补贴,于是许多车企纷纷开展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拜腾也在这时横空出世。
经历几轮激烈的竞争下来,已经有好几家车企“出师未捷身先死”,如今拜腾也快不行了,不仅融资了足足84亿连一辆车都造不出来,甚至还花5000万给员工采购零食,短短几年落得一个破产重整的下场,这很难让人怀疑不是来骗补贴的。
那么,拜腾是怎么做到84亿做不出一辆车的?拜腾花的钱又去哪了?
豪华团队加巨额融资
说到拜腾汽车,如今可能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但拜腾其实是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之一,和蔚来、小鹏还有威马当时并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
拜腾是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FMC)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2017年9月拜腾正式成立了。
拜腾刚开始可谓是“天胡”开局,拜腾的CEO毕福康是“宝马i8之父”,总裁戴雷曾在华晨宝马和英菲尼迪担任过高管。
高级总监陈泰宇曾在特斯拉和苹果公司都就职过,项目管理副总裁鲍安迪曾在福特担任过20年的汽车项目管理。
如此豪华的创作团队,堪称全明星阵容,当时很多人都相信,此时的拜腾在未来完全可以成长到和特斯拉相抗衡的强大势力。
2017年1月,FMC公司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下了战略合作协议,打算将FMC的制造基地建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年9月,在上海的品牌发布会上,FMC公司正式公布品牌英文名BYTON和中文名“拜腾”,该品牌的定位为“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时代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自此,拜腾可谓是名声大噪,被一众资本当成了未来的“摇钱树”,仅2017年到2018年间,一汽集团、启迪控股、宁德时代等一众大企业都纷纷展开了对拜腾的投资。
2018年1月,在美国CES消费电子展上,拜腾亮相了首款概念车,自此拜腾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造车之路。
暂且不论之后拜腾能否顺利量产实现,前期的派头做的确实够大,也吸引来了不少大佬支持,俨然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
随后到2020年,拜腾在一众资本大佬的支持下,顺利的完成了6轮融资,总金额高达84亿元人民币。
大额资本傍身,堪称豪华的团队阵容,还有国家补贴,作为造车新势力,拜腾可谓是拿得一手好牌,天胡的开局,接下来岂不是要一路开挂?
然而,短短数年之后,这家新锐企业却陷入困境,首款量产车型M-Byte始终未能投产,最终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团队分崩离析。
当初看似无懈可击的拜腾,为何最终走向失败?
拜腾的产品战略极为激进,计划在短短三年内推出三款车型:2019年推出首款中型SUV,2020年发布MPV,2021年再进军轿车市场,看似完美的路线图,却从未迈出“量产落地”的关键一步。
其首款车型M-Byte完成了概念设计,并曾在多个国际车展上惊艳亮相,拜腾设计了一块48英寸超大中控屏,并引入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先进功能,令不少人眼前一亮,然而,复杂的设计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实际量产的进度远远滞后。
M-Byte在完成50余辆样车后便戛然而止,这些样车被送往全国各地体验店试驾,却频繁发生故障,甚至出现多起自燃事故,这就动摇了外界对其技术实力的信心。
而且,据相关人士透露:大量资金被消耗在非核心领域:高管办公室装修、德国定制员工制服、名片用上进口环保纸张、南京总部大厅设置旋转屏幕、北美分部每月700万美元的零食预算等。
拜腾表面上是一家国际化公司,但其管理团队横跨中、美、德、韩四国,团队成员背景复杂、文化差异巨大,协同运作难度极高。
总部设在南京,研发由德国牵头,技术部分则依赖美国硅谷的团队,看似是一种“全球最优资源整合”,但实际上内部管理效率极低。
高管之间沟通不畅,很多问题在层层汇报中被搁置,或陷入无休止的“扯皮”状态,根本无法快速应对项目进展中的突发问题。
即便内部员工察觉管理失控、项目方向混乱,也难以将问题反馈到决策层,高管习惯性认为,只要资金不断流入,公司就能继续推进,这种错觉令他们忽视了实际运营中最重要的落地执行。
此外,拜腾对高端品牌定位的执着也加剧了内耗,管理团队为了追求品牌形象,不惜巨额投入在外观、展示、宣传上,却始终未能真正解决产品可量产性和交付能力的问题。
拜腾的崛起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最强风口期,地方政府尤其是南京市政府,将其视为重点扶持项目,不仅提供资金,还给予土地、税收等多种政策优惠,富士康也一度向其注资2亿美元,试图接盘推动M-Byte投产。
然而,这种政策依赖也掩盖了企业在商业模式、产品开发、交付节奏等方面的核心短板,拜腾始终未能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而是依赖“下一轮融资”续命,过度依赖资本市场,使得管理层缺乏对资源配置的敬畏感与长期战略规划。
拜腾的生产线曾被抵押贷款,并濒临拆除,即便在资金吃紧之际,公司仍在高额采购非关键物料,依旧维持“高消费”的企业文化,这种资源错配最终导致了连最基本的产线试产都无法正常推进。
与之对比的是,其他同期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等,都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优先聚焦量产车的实际落地,逐步建立起市场信任,拜腾则始终停留在纸面宏图与展示车之间,未能完成“从台上到地面”的关键转型。
内部协调和明确战略方针才是成功的秘诀
拜腾的创始团队虽然背景豪华,但在内部却缺乏稳定性,毕福康、戴雷两位核心人物在后期多次意见分歧,最终双双退出公司,团队未能形成统一的发展路径,企业战略也在反复摇摆中迷失方向。
公司曾将整车控制系统外包给德国博世,支付金额高达数亿元,是行业常规成本的数十倍。但这种高价外包并未带来技术突破,反而进一步拖慢了整车开发进度。
看来,即便有再好的配置,如果内部协调不好,那也是白搭,反观小米、华为,这些造车的“门外汉”反而能造出优异的新能源汽车,这就是公司内部协调与资金投入的最佳匹配状态。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拜腾汽车熄火:烧钱84亿量产还差临门一脚,一汽被寄望托底
澎湃新闻|烧光84亿,又一造车巨头崩了
BT财经|拜腾之“败”
《环球时报》| 又一新能源车企被申请破产,曾与蔚来小鹏等并称“四小龙”
凤凰WEEKLY财经|哪吒汽车超300家经销商维权,原CEO奔波融资,实探北京门店已全部停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