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四月,天朗气清。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场内,许多年轻的身影在这里展示着他们的训练日常。这是一个普通的训练日,而对于曾经从这里走出的羽毛球冠军丁刘亦南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一天。



北京时间4月8日晚,在塞尔维亚举行的2025年U15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羽毛球混合团体决赛中,丁刘亦南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出现在了决赛赛场之上。最终,中国队以75:51战胜中国台北队,为中国队取得本届赛事羽毛球项目中的首枚金牌。

载誉而归,感受母校新变化

正值全校各项目冬训成果测验期间,站在起跑线上的小运动员们脸庞稚嫩,身量尚小。这让丁刘亦南感慨颇多,“看到这些师弟师妹们就好像看到以前的我。”

从九岁到十二岁,丁刘亦南在这里度过了四年。他聊起在校时相熟的老师、校医和其他工作人员,“基本上学校的每一个保安叔叔我都认识,他们当时也都认识我。”他笑道。



四年时间让他对校园格外熟悉,但仍有许多变化让丁刘亦南感到不同:崭新的“冠军食堂”,升级的理疗室,新整修后的教室等,“学校里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当年我就觉得不错了,现在还能更好。”丁刘亦南说道。

重归球场,回忆年幼求学路

参观完校园中的新变化,丁刘亦南特意带上自己的球拍和球鞋,重新回到了曾经度过无数堂训练课的羽毛球场地,这一次,教练和阔别已久的队友们都成为了他的训练对手。



一局结束,丁刘亦南昔日的教练胡熙伦对这位新科冠军的进步表示了认可。“他从小就展现出羽毛球天赋,比同龄的孩子们都更思路清晰。”胡教练回忆道,第一次见到丁刘亦南时,今日的冠军选手还只有9岁,简单考察了技术框架和比赛思维,教练就决定让他留下来训练。

“教练们都非常专业,他们能立刻发现孩子们是否适合深入发展,一个好的教练是小运动员的伯乐。”丁刘亦南的妈妈在旁补充道。

正如教练和丁刘亦南妈妈的讲述,体校学子往往在年龄尚小的时候就开始离家求学。在深圳市体校,孩子们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双轨并行。丁刘亦南回忆起自己初来体校的状态,由衷感慨自己得到了不少成长,“我觉得我更独立了,处理问题更周全,变得成熟很多。”



球场边挂着一本小队员的“每日训练日记”,丁刘亦南也有一本相同的日记,这也是他保留至今的旧物。在深圳市体校,每天训练结束,孩子们都要对自己一天的训练做出总结,没有克服的问题、需要完善的环节,全都记录其中。教练每周都会统一阅读大家的训练日记,检查孩子们是否有没能解决的困惑,“写得敷衍了还会被教练批评。”丁刘亦南笑道。

如今的丁刘亦南技术更加成熟,性格也渐趋沉稳,但谈起当年的一本本训练日记,他仍然表示,许多这样的细节和习惯在他后续的羽毛球生涯与个人生活中影响深远。

展望未来,期待体教融合新成果

从最熟悉的球场走出,今年十五岁的丁刘亦南需要面对的是与小时候不再相同的命题。“现阶段我最紧要的任务是中考,未来我也希望能在羽毛球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希望能去到更多、更大的赛场。”站上过国际舞台,也感受过更年幼时畅想的“为国争光”,小将丁刘亦南仍在期待更多的夺冠时刻,“就像我代表国家站上领奖台时一样。”



近年来,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坚持探索体教融合的创新模式,致力于打造更多新方案、新成果。在近年的探索中,深圳市体校与属地名校开展联系与合作,多名运动员被知名院校录取,训练竞赛层面也屡屡实现新突破。

2020年以来,在深圳市体校的基础上,再次加挂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牌子,将体育特色化办学落地,满足社会期待。在日常教学任务之外,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体育资源,制定普及性体育特色课程,为在校学子培育体育特色土壤。目前,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已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等12个项目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体育爱好的培养与体育特长的发展中,切实获得体教融合发展的益处。

发挥体校优质的体育资源优势,服务更多的青少年体育苗子,托举他们走上更高的平台。这也是深圳市体校实践体教融合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能够站上更多更高的领奖台,为国争光,实现人生的梦想。”深圳市体校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受邀于央视,丁刘亦南本周即将前往厦门观战苏迪曼杯,去见证更高级别的世界赛场。从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走出,从深圳市走出,未来将有更多如丁刘亦南一般的孩子们受益于体教融合创新模式,获得更全面的成长,走向更广阔的赛场与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