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河西走廊,春寒未褪,但甘肃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的治沙基地里,一簇簇嫩绿的梭梭芽正迎风吐绿,倔强地生根发芽了。

志愿者余佩佩蹲在沙窝里,指尖轻触新抽的嫩芽,笑着说:“你看,它们发芽了!我们种的不是树,是未来的春天。”

这个曾被风沙侵害的西北小城,正见证一场持续几个月的绿色奇迹。自3月发出“请到民勤种棵树”的邀约,来自全国的3.5万人次志愿者用铁锹在荒漠叩响春天的门环,4500亩梭梭林如同绿色拼图,正将破碎的生态版图重新缝合。


梭梭树发芽啦 梁霞 摄

今年3月,来自河南信阳的余佩佩第一次踏上民勤的土地。彼时,她眼前的沙漠像一张巨大的黄色毯子,风裹挟着沙粒扑面而来,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但当我挖下第一个坑,把梭梭苗放进去时,突然觉得这沙土是有温度的。发芽的瞬间,我读懂了土地的承诺!”她说。

4月23日,余佩佩和伙伴们发现,3月种下的梭梭苗终于发芽了。她举着手机拍下视频,发到志愿者群里:“快看!我们的小树苗吐绿了!”这条消息瞬间点燃了群聊。

来自黑龙江的志愿者张帅在群里回复:“看到照片,值了!”

“来之前,我买了往返票,但看到发芽的梭梭,我改签了三次。”志愿者宋心愿来自四川,原本计划只待一周,却因“土地不会骗人”的信念留到四月。


小树吐绿点燃群聊

“改签再退票,我们与沙漠较上了劲”。宋心愿展示着手机里对比图,3月栽下的树苗已抽出新枝。当时手抖得握不住手机,沙尘暴里种下的希望真的能活!我相信土地是不会骗人的,努力就会有结果。

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志愿者张帅,今天是她来民勤种树的第四天。在此之前,她从未亲身到过沙漠。在短视频平台上,沙漠呈现出的是旅游景点般的美丽模样。然而,真正踏上民勤的土地,她才深刻体会到这里环境的恶劣。

张帅最初来到这里,单纯地想着通过种树改善生态环境。

可当亲手把一棵小树苗栽到土里时,她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它能活吗?能长成树吗?”

直到昨天,组长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那是今年 3 月份种下的梭梭树苗,已经发芽了。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张帅特别激动,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能多挖一个坑就多挖一个坑,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到民勤,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片沙漠很快就会变成绿洲。”张帅眼神坚定地说道。


小树吐绿点燃群聊

土地从不说谎,你浇灌多少心血,它就还你多少春天。

“今天是我到达民勤种树的第45天,这块土地是真的非常有魔力,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很自由,很幸福,看到我曾经种下的梭梭,种下的花棒,种下的柠条,它长出绿绿的、翠翠的嫩芽,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希望,你只要看到它长出来的瞬间,你相信这块土地一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它能长出一片绿色的希望的。”江苏南京的志愿者徐贝贝说。

民勤,位于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曾因“沙进人退”被预言“十年内消失”。70年前,第一代治沙人用麦草方格锁住流沙;2007年,“梭梭侠”马俊河用互联网串联起6万志愿者,种下7.5万亩绿洲。如今,第三代治沙人正以“云种树”的方式,将这场绿色革命推向高潮。

种林生态公益林基地负责人仲麟:“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在沙漠里种下了2100亩地,今年我们栽种的树种主要有梭梭树、柠条和花棒、我们共用树苗是80多万棵,现在进入管护阶段了,主要是浇水,现在我们种下的很多树已经开始发芽了,也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朋友来民勤一起种树。”


志愿者浇灌梭梭苗 梁霞 摄

民勤县的治沙行动,是一场与自然的持久战。多年来,当地政府与民众不断探索创新治沙模式,从传统的工程固沙到如今的“互联网+治沙”,越来越多力量加入,共同守护这片脆弱的生态屏障。

梭梭苗的发芽,是这场治沙行动的阶段性胜利,也让志愿者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正如张帅所说:“我希望更多人来民勤,每人多挖一个坑,沙漠变绿洲的日子就不远了。”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这片沙漠正逐渐被绿色覆盖,生态环境也在慢慢改善。(记者:梁霞 何贵军 杨燕)

编辑:李筱

审校:周旦

责任编辑:李禄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