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化解矛盾的火种,是守护人心的温度。”这是武冈市司法局迎春亭司法所所长李宏伟的工作信条。
扎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28年,他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93件,调解成功率超98%;也收获诸多荣誉:2018年作为湖南省6位司法所长之一参加全国培训,2019年获司法部专项表彰,2021年被授予“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他带领的迎春亭司法所也屡获省、市先进称号。
这位基层司法战线上的“老黄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从“门外汉”到“行业专家”
“调解矛盾纠纷如治病救人,得先‘把准脉’。”李宏伟开门见山,多年来,他将中医“望、闻、问、切”理论与矛盾纠纷调解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调解方法论。
“望,是多方走访调查,摸清纠纷全貌;闻,是耐心倾听当事人陈述,从字里行间判断诉求的合理性、合法性,找准调解方向;问,是主动挖掘当事人亟待保障的合法权益;切,则是直击矛盾核心,敲定解决方案。”李宏伟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画,将复杂的调解流程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四步法则”。
这套看似娴熟的调解技巧,实则凝结着他28年摸爬滚打的经验。
刚接触调解工作时,他也曾因经验不足栽过跟头。记得第一次独立调解邻里纠纷,当事人连珠炮般的追问让他一时语塞,涨红着脸不知如何回应。
这场“出师不利”的经历,反而成了他蜕变的起点,毅然踏上了艰难的自学考试之路。在那段日子里,他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法律的热爱,成功取得律师专业大专学历。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随后又参加了清华大学远程本科考试,被录取为清华大学法学本科学员,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逐渐摸索出将传统中医智慧融入调解工作的独特方法,成长为基层调解领域的行家里手。
2020年,武冈市某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因56处祖坟迁移陷入僵局。部分村民索要高额补偿,甚至扬言“动祖坟就拼命”。
李宏伟没有贸然介入,而是召集各村德高望重的“家户长”共商对策。
这些“家户长”既是亲情纽带,又是民情“活地图”。他们逐户走访,倾听诉求,最终推动问题圆满解决。
“家户长”参与矛盾调解这一创新机制源于武冈市司法局2009年的实践探索。
“基层矛盾单靠行政力量难以根治,必须发动群众自治。”随着矛盾形态复杂化,他致力推行将“家户长调解制”升级为“三长六老制”,整合家户长、楼栋长、院落长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群体力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治理格局。
截至2024年,该模式累计化解纠纷3000余件,成功率超95%,被司法部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以坚守淬炼“调解兵法”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组织对他专业素养能力的高度肯定。当晋升机会摆在面前时,李宏伟的选择却出人意料。
他坦言:“基层矛盾千变万化,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家族积怨……这些‘疑难杂症’的解法,只能在田间地头琢磨。要是离开一线,这些年摸索的‘土方子’就断了根。”
为此,他选择继续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让调解工作真正接地气、有生气。
在复杂矛盾纠纷面前,大家也喜欢找李宏伟“为疑难杂症开方子”。
迎春亭街道曹旗村党支部书记毛新梅,谈起几年前那场采石厂与村民的冲突仍心有余悸。
当时,采石场爆破作业导致周边房屋开裂、道路损毁,村民多次找厂区要求赔偿,村内调解十余次未果。
情绪激动的村民甚至将李宏伟的车辆团团围住,面对即将失控的场面,他拿起扩音器大声呼喊:“有理坐下来讲,我李宏伟今天不解决好这事绝不走!”短短一句话,让现场鸦雀无声。
这场调解持续了三天两夜。李宏伟白天带着测绘队丈量房屋裂缝,夜晚召集采石场负责人和村民代表核算损失。他抓住双方“怕拖垮企业”和“怕补偿缩水”的心理,最终提出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
协议签订时,毛新梅感慨:“他就像老中医,一把脉就知道症结在哪儿,该下猛药时绝不含糊,该温补时又能把话说进人心坎里。”
作为扎根基层26年的老支书,她从李宏伟身上学到的不只是调解技巧,更是一种法治思维。
“过去我们调解矛盾,靠的是‘面子’和‘情分’,群众反悔了也没凭据。”如今,她的调解记录本上清晰标注着“三方签字”“现场照片”“法律依据”等要素,每起纠纷从接案到结案的全流程资料归档备查。
“学法懂法,调解才有底气。”她笑着说。
用生命丈量责任的厚度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调解员的战场不在办公室,而在矛盾爆发的第一线。”2020年,一场因水田界限引发的纠纷,让李宏伟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考验。
当时,两名农民因田埂界限争执升级为肢体冲突,其中一人住院15天后意外死亡,很多情绪激愤的村民围堵医院。
李宏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站在医院台阶上高声宣讲法律,承诺绝不偏袒任何一方。
连续3个昼夜,他走访涉事家庭、调取病历档案、协调公安和医疗部门,困了就在车上打盹,饿了吃盒饭。最终,他推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避免一场恶性群体事件。
然而,这也透支了他的健康。在一日从矛盾纠纷现场回家时,他因肺动脉夹层突发昏迷,被紧急送医抢救。
“那时他的体重从130斤骤降至90斤。术后一个月,他就执意返回岗位,甚至连路都走不稳。”妻子肖银姣红着眼眶回忆。
“这么多年,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提及妻子和儿子,李宏伟的眼眶也微微泛红,“身体可以倒下,但‘司法为民’的信念不能垮。有的矛盾纠纷一旦错过调解时机,毁掉的可能就是几个家庭。”
2020年前,他因处理征地拆迁、群体性纠纷等任务,时常连续数日没有回家。妻子曾怀疑他“外面有情况”,直到偷偷向同事求证,才得知他凌晨三点还在村里调解矛盾。
“那几年,他回家时孩子睡了,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自己坐公交上学,现在都成大小伙子了。”肖银姣说着,眼里既有心疼,也有骄傲。
就在前几日,已参加工作的儿子在家庭聚会上开玩笑:“爸,我小时候上学最羡慕的就是别人有爸爸接送。”
这句调侃让李宏伟瞬间破防,只能将工资卡交给妻子,承诺“退休后天天给你们做饭”——这是他能想到最朴素的弥补方式。
记者手记
法治星火的传递者
在基层法治建设的壮阔征程中,56岁的李宏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28载春秋更迭,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司法骨干,岁月染白他的双鬓,却从未改变他“司法为民”的初心。
他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者,用智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是法治信仰的坚定传播者,让法律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更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卓越践行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内涵。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无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共同书写的时代答卷。
来源:湖南法治报(文/全媒体记者 罗霞)
一审:米露嘉
二审:陈佳婧
三审:杨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