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创新推动构筑研究型医院,技术攻坚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逸仙人始终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国家队”医院在医学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前沿医疗技术和科学技术攻关创新。
近期,我院举办了2024年度临床医疗新技术评比大赛,评选出内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外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这些获奖项目不仅体现了我院在临床医疗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是逸仙人在医学创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体现。
今天,逸仙君继续为大家介绍本次新技术评比大赛中的获奖项目,介绍创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突破与亮点,见证逸仙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征程中的坚实步伐。
新技术名片
技术名称
寰枢椎后路复位融合与截骨矫形的集成化技术与器械创新
团队介绍
科室:脊柱外科
首席专家:艾福志
团队成员:莫少东、徐敬
产生背景
寰枢椎脱位是指寰枢椎失去正常的解剖对合关系,可以由外伤、先天畸形、炎症、肿瘤、退变、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因素引起。脱位后,枢椎齿状突常向后上方移位,压迫延髓或上颈椎脊髓,严重时会导致肢体乏力、呼吸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且神经、血管密集,传统手术在难复性和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处理上往往面临较高风险和技术挑战。
针对这些难题,我院脊柱外科艾福志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成功整合并发展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与“后路寰枢椎截骨矫形技术”,形成了寰枢椎后路的集成化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脱位复位率。
尤其在治疗存在寰枢侧块骨性融合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以往被视为无法复位的疑难病例)时,团队多次突破上颈椎手术极限,顺利完成寰枢椎后路截骨矫形术这一高难度操作,实现了传统认知中不可复性脱位的完全复位,成功填补了国内外此项技术的空白,从而解锁“所有的寰枢椎脱位都能复位”这一终极治疗目的,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与希望。
新技术亮点
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多技术融合,适应症更广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可复性或难复性的寰枢椎脱位,通过后路关节间松解、撑开、复位和植入自主研发创新的融合器,实现精准的解剖复位和高质量融合。
后路截骨矫形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在导航引导下进行精准截骨,有效矫正广泛骨性融合导致的脱位问题,为以往无法手术复位的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通过集成这两项技术,临床团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解剖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大幅扩展了手术适用范围。
2
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提升
减少了经口手术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提升了整体手术安全性。
在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精准截骨,极大降低了对神经和重要血管结构的损伤风险。
临床随访数据显示,该技术在提高脊髓减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促进骨性融合方面均效果显著
3
缩短康复周期,降低长期医疗负担
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后路复位与截骨矫形方案可更好地恢复患者上颈椎的生理结构和稳定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的概率。
复位更加彻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更迅速,住院时间和康复周期明显缩短,整体治疗成本也随之降低。
4
学术影响力与推广价值
团队负责人艾福志教授受邀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顶级三甲医院开展手术指导,并进行了多场手术直播演示。相关术式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频获关注,获得了广泛认可。
新技术意义
随着寰枢椎后路复位融合与截骨矫形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颈椎疾患患者将从中受益。通过个性化的手术设计和精准的术中导航,这项技术为不可复性及高危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临床医生在复杂上颈椎病变的处置上带来了更大信心。
展望未来,该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手术风险,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减轻社会与家庭的医疗负担。同时,也将为我国在脊柱外科技术领域赢得更高的国际话语权,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来源:医务科、脊柱外科
责编:黄睿、房诗婷
初审: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任毅
审核发布:杨建林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