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大男子主义的思想观念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更加自我和不善于与人相处,而这种性格同时也很伤身。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男子主义可能对男性的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大男子主义者

更不愿意就医

这项覆盖4000余名美国男性、追踪超过20年的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数据揭示了男性性别表达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量化关系。

研究用男性性别表达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大男子主义程度。男性性别表达即一个用于衡量男性行为与主流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匹配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通过分析男性在问卷调查中与同性同龄人行为的相似性来量化。例如,问卷中可能会涉及“男人应该独立解决问题”“流露情绪是软弱的表现”等观念的认同程度。

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者从青少年(12~18岁)到成年早期(24~32岁),再到中年(32~42岁)的数据。结果发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的青少年男性性别表达,成年后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概率降低11%,糖尿病确诊率降低15%。这并非因为男性性别表达较高者更健康,而是他更可能回避筛查。

随着男性年龄增长至24~32岁,男性性别表达对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具体来说,当男性性别表达增加一个标准差时,男性被确诊为高血压的可能性降低4%,接受降压治疗的可能性降低7%,接受糖尿病治疗的可能性降低10%。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差异并非由生理指标(如血压、血糖水平)的差异引起。生物检测数据显示,高男性性别表达和低男性性别表达群体在实际患病率上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就医行为”,而非“疾病本身”。

大男子主义者

更不愿参与家务劳动

大男子主义倾向于强化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应当是强壮、理性、决断力强的。大男子主义往往认为男性表达情感或请求是一种弱点,从而促使男性压抑自己的情感和请求,以维持其“坚强”的形象。

此前,丹麦研究人员就发现,男性更有可能因为糖尿病而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过于大男子主义,拒绝糖尿病专业治疗方案而导致的。丹麦科学家发现,30%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因遵循医生的饮食和锻炼建议而免于死亡,但对男性而言却不然。

研究人员认为,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也可能对糖尿病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治疗要求人们每天都要认真考虑健康以及改变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违大男子主义“相信自我的判断”的思考方式,因为它要求糖尿病患者每时每刻自我管理和控制。

另外,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往往不参与家务劳动。解放军总医院和安徽学者在万余男士中进行的研究表示,大男子主义不可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容易发生糖尿病,而挽起袖子多做做家务活,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研究显示,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男士相比,每天做家务活≤2小时的男士降低20%的糖尿病风险,每天做家务活>2小时降低40%的糖尿病风险。


真正的“强大”

在于智慧的守护健康

那么,有没有改善这样思想带来危害的方法?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如“均衡饮食、定期筛查”,对大男子主义的人群可能效果不佳。在健身房、体育赛事等男性常去的地方提供免费筛查,比在医院宣传更能减少男性的抵触情绪。

为此,研究人员认为,医疗系统可以在常规体检中增加自动化检测,比如无人值守血压仪,以减少主动陈述症状的压力。同时,医生也需要学会识别与大男子主义相关的就医障碍,比如患者可能用“最近工作太忙”来掩饰胸痛症状。

大男子主义者的健康困境往往源于其固化的性别角色认知。这类男性将“示弱”等同于人格缺陷,面对身体或心理不适时,常采取“硬抗”策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而心理因素的作用占到了50%。十个优秀品质,不但能让我们事业成功,也能让我们延年益寿。包括: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善良、助人为乐、生性乐观、宽容大度、结交朋友、生活有目标、做事认真、感恩的心。

总的来说,社会文化所赞许的“男子气概”,正在让许多男性付出健康的代价。其实,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忍受病痛的能力,而在于明智地守护自己的健康。毕竟,心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成功率很高,而能否跨出就医的第一步,往往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董超

编辑 || 颜红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