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介绍:

咨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龄:17岁/ 高一

专家服务老师:张红翠老师及其督导小组

情况介绍:

女孩因家庭还有学习压力,内心压抑无处发泄,经常感到同学还老师故意针对自己。

高一学习压力增大,出现躯体化反应,被查出中度抑郁!

如今,女孩已成功返回学校,抑郁情绪逐渐减少,整个人越来越乐观。

与父母的隔阂得到开解,还会主动帮着父母做饭,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女儿上高一后,突然变得敏感脆弱,整天抱怨学习又苦又累;

经常给我说同学故意孤立排斥她,老师也针对她,还稍不注意就哭哭啼啼。

我被她折磨的头大,后来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女儿患上了中度抑郁。

大夫说,女儿的情况需要在家休养,这样才更利于她的病情。

无奈,只好给她办理了休学。

本以为,休养一段时间女儿就能回学校,然而,怎么都没想到我们一家差点被她折磨疯。

不出门、不社交,毫无生机整天板着一张脸不与任何人说话。

非常敏感,动不动就哭诉抱怨我们不爱她、不关心她。

看着泪眼婆娑的女儿,指责的话到了嘴边怎么都说不出口,对她又怒又心疼。

抗抑郁的药吃了,中药也喝了,女儿的抑郁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我们想不明白乖巧听话的女儿怎么会患上抑郁?



01

乖乖女患上了抑郁症

女儿小学时我们开了一家门店,那时一门心思全都在生意上。

为了照顾生意经常起早贪黑,对女儿的学习和生活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

好在女儿的性格虽然内向,但非常听话懂事。

人也很聪明,从小成绩就很优秀。

对此,我和他爸爸不知少操多少心!

然而,女儿上了初中后,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经常听她抱怨学习太累太苦,还常常唠叨同学事多。

学习上也不再那么从容,为了完成作业,熬夜成了常态。

有时遇到不会的题目,自己还气的大哭。

但那时,我们并没有把女儿的浮躁放在心上。

只觉得青春期的孩子都这样,再加上初中课程比小学难,女儿的异常也属于正常。

每次都是耐心的安慰她两句,可抱怨多了,我也变得不耐烦起来,甚至还觉得她过于矫情。

“我和你爸起早贪黑忙生意还没嫌累,你倒好,一点学习挫折就受不了,你当自己大小姐啊,看你矫情的!”

也不知道是我们的责骂起了效,还是她本身基础就不错。

虽然还经常因为做题崩溃,但成绩至少能保持在中上游水平。

可我们没想到,这只不过是风雨前的暂时宁静。

高一开学不久,女儿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不是抱怨作业太多了;

就是抱怨老师讲太快了学不懂,还说自己考不上大学,不想上学类似的话。

一开始我还像她刚上初中那样耐心安慰两句,给她打气:

“不要想太多,你刚上初中时不也这样,咬咬牙就挺过了,实在不会就问同学问老师,或者周末再给你报个班。”

然而听到我的安慰,女儿却突然发疯地冲我大吼:

“忍忍忍......,你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叫我忍耐,你根本就不关心我!”

好心开导她,结果还不落好,我的脾气也上来了。

“我不关心你,那你的吃穿喝怎么来的,辅导班谁给你报的,我们累死累活的都是为了谁?”

可让我意外的是,这次无论我们如何教育都没有一点效果,反而她的情况比过去更严重了。

周末回到家总是无精打采,跟她说话也是爱答不理,一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到了饭点也不出来。

作业也不写,不是刷视频就是追剧,房间的灯还经常亮到半夜,根本没有一点高中生的自觉。

果然,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但她依旧我行我素。

我看的又急又气:

“你还知道你是高中生吗?到时候考不上大学,别怪我们没提醒你!”

女儿听后对着我又哭又叫,“不用你管,正好考不上就去打工!”

我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耐着性子和她分析利弊。

可她什么都听不进去,只是一个劲的哭诉老师针对她、同学欺负她。

从上初中就这样,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说自己被人排斥、孤立。

到了高中还是这样,我听的心烦,干脆不再理会她。

后来她也努力了一阵子,可坚持多久再次崩溃了,三天两头不舒服请假,再到后来干脆直接不去学校了。

我和他爸被她折腾的筋疲力尽,好话歹话都说了遍,可她就是不去学校。

老师说女儿可能是心理问题,建议我们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对于老师的建议虽然我们并不认同,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无奈只能预约了心理医生。

直到拿到中度抑郁的诊断结果,我和他爸还是不敢置信。

随后是无尽的懊恼和后悔,觉得以前对她关心太少。

为了让她能快点恢复健康,接下来我找过各种宣称能解决厌学抑郁的医院和咨询。

女儿却从中度发展成重度,甚好还出现了躯体化反应。

我彻底慌了!



02

孩子的病或是家庭的内耗

后来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心理咨询师王老师,我抱着沉重心情对接了老师。

第一次疗愈,王老师详细询问了我们家的情况,说完后我忍不住的放声大哭。

王老师细心的递给我一张纸巾: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生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或是整个家庭?”

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

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系统内部成员作用力此消彼长,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

而占据经济和权力双重地位的父母,有时是家庭里作用力最大的一方。

生病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个内耗对抗式家庭。

听完老师的话,眼前闪现出过去的一幕幕。

做生意容易,不仅起早贪黑,还要应付形形色色的顾客。

林子大什么样的人都有,遇到过很多故意找茬或是不讲理的人。

我们怕影响生意,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

但长久的忍气吞声,我们内心积压了越来越多的负面能量。

于是,我和孩子爸爸就成了对方彼此发泄的对象。

我们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甚至是动手,女儿也没逃脱我们的指责。

每次考不好或成绩下降,都忍不住的大骂她不争气、没本事。

到后来,女儿无论做什么我都能从中挑出错误,甚至是每做一个动作我也觉得刺眼。

“都说了你要.....你为什么不........”

像这种衍生的负性情绪,开始在我们家蔓延。

我开始感觉到窒息,但好在我有工作要忙,不会一直沉浸在压抑的氛围里。

但女儿却不同!

她不仅要面对我们指责,还要应付学业上的压力,以及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之道。

可怕的是,对于这些我们从来没有过问过、更没有关心过,甚至在她一遍遍抱怨时还嫌她矫情。

想到这里,突然有个猛烈的念头窜入脑海:

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抑郁!

一个典型的内耗对抗式家庭——

对家庭投入精力最多,强控制欲的母亲,以及养育缺位,缺乏耐心的父亲。

这些年,我和孩子爸爸互怀恨意,指责攻击,一家人就像纠缠多年的钢丝线一样,反复拉扯,彼此折磨。

而中间,夹着一个无能为力,对一切习以为常到麻木,最后走向绝望的孩子。

如此,女儿患上抑郁,焦虑,强迫,厌世,也不再那么难理解。



03

父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父母直面自己的问题,尝试成长,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了自我成长和疗愈之路。

1. 修炼自己的精神力

女儿抑郁后,我到处求医问诊,不是找医院的专家,就是按照那个医生的方式咨询。

其实,我在无形的给她传递焦虑

尤其,我和孩子爸爸互相指责、推脱责任,甚至因为她的病情整个家都陷入窒息的绝望。

这些都会增加女儿的愧疚和自责。

所以,老师给的第一个建议是:

父母要修炼自己的的精神力。

意识到抑郁症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不断地吸食父母的精神力。

只有父母乐观强大,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她的内在能量才能逐渐恢复。

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不再动不动就发怒发火,与孩子爸爸也能心平气和的讨论解决问题了。



2. 给孩子时间,等待孩子情绪反转

任何情绪都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无论好的坏的。

这个期间,她们正在艰难地进行自我疗愈。

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她创造更轻松舒适的氛围,为她塑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之后,我不再因为女儿窝在房间不出来指责教育她;

而是默默地帮她带上房门给她空间,还经常给她买喜欢的水果和零食。

不想学习或则写作业时,也不再一遍遍地催促她;

相反还会安慰她“不想写就不写,一切都没她的身体重要!”

我还跟她爸爸约法三章,不在家里争吵,团结一致帮女儿度过难关。

3. 帮助女儿重塑动力建设

过去女儿经常抱怨学习太苦、太累,我总觉得她太矫情。

事实上,女儿曾一次次的振作起来,可又一次次的失败了。

这种无力感让女儿的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

所以,王老师这里又给我第三个建议:

帮助女儿重塑动力建设,与其鼓励不如帮助她度过难关,获得“我能行”的自我认知,从而调动她的动力。

女儿再次因不会的题目而抓狂时,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说风凉话打击她,而是与她一起分析思路、寻找逻辑错误。

当一个个的难关被我们克服并最终算出正确答案时,女儿高兴的就像打了胜仗。

过去每次遇到不会的都会暴躁的想哭;

现在她的情绪越来越平和,遇到难题也不再轻言放弃学会了冷静分析。

疗愈进行的第二个月末,我带着女儿又做了一次抑郁心理测试。

结果显示女儿的症状已经由重度转为轻度抑郁。

并返回了学校,成功复学!

一个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内耗式家庭。

不管是抑郁症,还是其他心理问题,大部分时候,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孩子不是源头,是表象。

不要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成洪水猛兽,要把它当成问题的惊醒。

意识到,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它需要修复,需要帮助,需要治愈。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