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图书馆少儿阅览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正按照书上的颜色标签,将散乱的图书放回相应的书架上,专注而投入。

  这时,一位陌生人上前拍了拍学生小鹏(化名)的肩膀。想到小鹏平时情绪不太稳定,学校课程发展部主任张春顿时紧张起来。只见小鹏平静地指了下耳朵,向对方解释情况。对方也礼貌地向小鹏表达歉疚。“孩子们获得了尊重和善意,懂得如何悦纳自己、融入社会。”张春惊喜地说。

  参与一系列志愿活动后,小鹏逐渐收起了身上的“刺”,开始主动关心身边人。在元平特校,越来越多学生有了蜕变。近年来,学校结合残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残障学生生涯教育体系,为学生“量身定制”生涯教育课程。

  元平特校成立听障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组,围绕“静志”“静德”“静远”三个模块,构建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自我认识、爱己爱人、自立自强等主题活动课,着力培养学生坚韧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和扎实的技能。

  “孩子们受外界干扰少,专注力会更强。”在张春看来,学生们需要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努力从接受关怀的人,转变为能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一员。学校通过“静志”课程模块,设置“领略手语之美”等主题活动课,提升听障学生的自我意识。

  深圳市荔枝公园里游人如织。元平特校教师给学生安排了挑战任务——教会陌生人一句手语。在教师协助下,很多学生迈出了第一步。而一旁的学生丁当(化名),却始终神色紧张地注视着行人,静静地站在原地。

  学校听视障教育教学部教师盖宇将手语卡递给丁当,引导她近距离观察、学习其他学生的做法,努力突破自我。“您好,请问我可以教你一句手语吗?”丁当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这获得了路人和师生的赞赏。曾经内向胆小的她,在一次次活动中变得自信开朗,把自己的手语小课堂“搬”到了更多地方。

  “我们不能关着校门做特殊教育。学生们总要离开学校,融入社会是必经之路。”张春说,学校努力打破特殊教育学校的“围墙”,与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合作,常态化开展听障学生义工服务计划。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走进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学校附近社区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少书籍等用品。学校前往社区了解情况后,开展了一次募捐活动,呼吁学生们将家里部分闲置的书籍物品带到学校,捐赠给更有需要的人。小鹏主动抱着崭新的书籍来到学校,“这是我用压岁钱买的,用这些钱去帮助更有需要的人,会有更大的意义”。

  小鹏的父母不懂手语,亲子关系也有些紧张。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根据家长的需求,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家长学校活动方案,形式包括手语课堂和家长沙龙等。小鹏父母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与小鹏有了更多的沟通,拉近了亲子距离。

  在自我认知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如何结合兴趣和优势,找到更适合的发展方向?学校开设十余个社团课程,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职业体验,从中寻找感兴趣的职业。

  元平特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空中课堂系列活动。企业员工为学生线上授课,展示真实的职场生活。学校还与企业共建教学平台,将线下教学与职业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融入社会。

  “我们一直向孩子们传达一个理念,缺陷并不是障碍,你们的未来一样宽广。”张春感慨,很多学生在生涯课程中有了很大的转变,并找寻到发展方向。据悉,2011年以来,深圳元平特校共有146名听障学生、2名智力障碍学生考入大专院校;智力障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高,其中120人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两年以上。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6日 第03版

作者:通讯员 蒋颖妍 本报记者 刘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