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迪 杨阳

摘要: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俄乌战场已演变为一场典型的“21世纪堑壕战”,双方投入了先进的主战坦克和高技术武器,但始终处于拉锯局面。持续的战争韧性也逐步被内部裂痕侵蚀:乌方军队中腐败和贪污现象严重,军费不足导致的伤亡率骤增;俄方则受到经济制裁的影响,GDP下滑严重,社会就业受到冲击,基层人员暂时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稳定。

俄乌冲突的持续也触发了新一轮的全球博弈:西方对乌方的援助从“慷慨解囊”转变为“精算投资”,俄方通过“向东转”来缓解战略孤立,同时全球秩序随着冲突的持续也在重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北约军备竞赛加剧,中国“和平峰会”无果,这场冲突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多极化世界的压力测试场。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冲突已深刻揭示:在核阴影与全球化撕裂的21世纪,战争的逻辑从未改变——它吞噬希望,重塑边界,并在废墟上写下新的权力密码。

关键词:21世纪堑壕战、经济制裁、全球博弈、多极化世界、战争逻辑

战场焦灼:消耗战的拉锯与战略僵局

目前的俄乌冲突已演变成一场典型的“21世纪的堑壕战”。2025年4月,俄军不断用炮火覆盖恰索夫亚尔市中心的四层建筑,其中驻扎着乌军的阵地。炮弹如倾盆大雨般落下,将这片区域炸得满目疮痍。然而,乌军像钉子一样坚守着,无论俄军如何猛烈攻击,始终无法动摇他们的阵地。乌克兰官方信源DEEPSTATE在恰索夫亚尔市中心西北端及其外围道路区域划定了一个更大的灰色缓冲区。这一行动无疑表明,俄军在本周早些时候发起的大规模机械化进攻已经完全受阻。

截至2025年3月,双方在顿巴斯、扎波罗热与赫尔松方向的控制线基本稳定,俄军控制了乌克兰东部的四个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大约18%的乌克兰领土。但是,他们未能实现“全面控制乌东”的初期目标。根据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RUSI的统计,俄军的日均弹药消耗量从2023年的5万发降至2025年的1.2万发,这反映出其后勤压力和工业产能的瓶颈;而乌军则依靠西方的援助,保持了日均8000发的反击强度。但是,关键装备如“海马斯”火箭炮、“豹2”主战坦克、F-16战斗机的战损率高达23%,特别是在远程打击和机动作战方面,补充速度跟不上消耗。

目前,俄乌冲突已演变成一场长期且高强度的消耗战。俄军的主要战略是依托预先构筑的防线,采取纵深防御战术,利用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空中优势以及远程火力,持续对乌军的集结地和后勤节点进行打击,以削弱其进攻能力。以2024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为例,俄军通过持续的炮击和FPV无人机群封锁乌军的补给线,迫使乌第93机械化旅撤离苏梅地区。然而,代价是巨大的——战役期间俄军伤亡超过1.2万人,T-90M坦克损失达到48辆。尽管高技术武器在战场上被广泛使用,但并未能打破僵局。俄军宣称其“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乌军36处指挥所,但基辅当局通过分散部署和机动指挥车,将核心战力的存活率提升至78%。

乌军则采取“多点突破,弹性防御”的战术,通过分散俄军兵力来寻找其薄弱点,并利用北约提供的情报支持和卫星侦查,有效地阻止了俄军的推进。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构建了三层地雷布局和无人机监控网,使得俄军的推进速度降至每月不足2公里。然而,俄罗斯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同样阻碍了乌克兰的反攻。乌方“风暴阴影”先进巡航导弹对克里米亚大桥的7次袭击,仅造成局部损伤,俄军的快速修复能力确保了跨海补给线的畅通。

北约的卫星影像显示,双方在顿涅茨克市郊的争夺已陷入“绞肉机”模式:每平方公里布设了3000枚反坦克地雷,日均交火次数超过200次,但战线变动不超过500米。兰德公司的评估指出:“除非一方获得压倒性的制空权或出现重大战略误判,否则战场僵局将持续至2026年。”



图1 顿涅茨克市郊战役后的场景

内部危机:士气低落与体系性腐败

乌克兰的战争韧性正受到内部裂痕的侵蚀。根据乌国家安全局SBU 2025年的报告,军队腐败案件较2023年成倍增长,涉及金额超过18亿美元。一些典型案例包括:赫尔松前线的一位炮兵营长虚报弹药消耗,非法套取了320万美元的经费;敖德萨征兵中心的官员利用“免役证明”作为筹码,向富商索取每人5万美元的贿赂。这种系统性的腐败直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2024年的扎波罗热反攻中,由于配发的防弹衣质量低劣,乌军第47旅的伤亡率急剧上升。

除了腐败问题,逃兵和征兵危机也在加剧乌克兰的困境。乌议会的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的征兵目标完成率不足五成,而且应征者中超过半数年龄在45岁以上。在波尔塔瓦州,一名32岁的男子为了逃避征召而自残双手;在第聂伯罗市,爆发了“母亲抗议运动”,数千人封锁了征兵办公室,要求停止“无谓的牺牲”。即使在一线作战部队中,士气也十分低落:在顿涅茨克方向作战期间,乌军第155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未经许可擅自离队,指挥官不得不采取“钉十字架”等私刑来维持纪律。

冲突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俄罗斯也面临着社会压力。尽管官方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支持率稳定在68%,但独立机构“列瓦达中心”的调查显示,有52%的受访者希望“尽快停战”。经济制裁的长期效应开始显现——2025年俄罗斯的GDP较2021年缩水了12%,由于芯片禁运,军工产能受限,T-14“阿玛塔”坦克的量产计划被迫推迟到2027年。然而,普京政权通过实施“战争福利化”策略,为参战家庭提供每月500美元的补贴,暂时稳住了基层支持,核心工业区如乌拉尔机械厂等仍保持每月生产25辆T-90M坦克的能力。



图2 乌方一线部队战后撤收

全球博弈:援助竞赛与战略忍耐的极限

西方联盟的援助策略正在从“慷慨输血”转变为“精算投资”。2025年,美国通过了《乌克兰防御租借法案2.0》,承诺提供500亿美元的援助,但其中60%被限定用于购买美国制造的装备,并要求乌克兰以黑海港口20年的特许经营权作为抵押。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出现了分歧: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主张直接派兵以“划定红线”,而德国和法国则坚持“避免升级”。最终,欧盟通过的270亿欧元援助包中,只有30%被指定用于军事项目。

军火产业链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雷神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标枪”反坦克导弹的订单激增了300%,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生产线已经排期至2029年;德国莱茵金属的股价在三年内上涨了470%,其在乌克兰建设的弹药厂已经投产,每月生产炮弹15万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体系正濒临崩溃:2025年的小麦产量仅为战前的35%,第聂伯河水电站的破坏导致全国供电缺口达到40%。

俄罗斯通过“向东转”战略缓解了自身的孤立状态。2025年,中俄贸易额突破了250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的80%以人民币结算;印度以折扣价购入俄罗斯原油,加工后以高价转售给欧洲,每年赚取120亿美元的差价。在军事方面,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形成了一个“反制裁轴心”的雏形:伊朗提供了“见证者-136”无人机技术,朝鲜输送了火炮弹药,而俄罗斯则回报以卫星发射和核技术支持。

冲突的“溢出效应”正在重塑全球秩序。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56%,中东和非洲的23个国家爆发了“面包暴动”;北约的军费总额突破了1.3万亿美元,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国斡旋的“和平峰会”未能取得成果,但“全球南方”国家集体拒绝选边站队,78个国家在联合国谴责了“单边制裁”。这场冲突已经超越了地域范畴,成为多极化世界的一个压力测试场。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双方都陷入了“无法取胜、不可妥协”的悖论。对乌克兰来说,每一寸领土的收复都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血与资源;对俄罗斯而言,战争的长期化正在耗尽苏联遗产的最后红利。当特朗普提出“24小时停战”而普京坚持“去军事化”时,真正的输家可能是全球稳定体系本身。

未来的发展可能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一是西方是否能够承受“乌克兰疲劳症”导致的援助缩水;二是俄罗斯是否能在2026年总统大选前实现战场上的突破。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冲突已经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核阴影与全球化撕裂的21世纪,战争的逻辑始终未变——重塑边界,吞噬希望,在废墟上不断重新构筑新的权力世界。



图3 俄乌战争引发全球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