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语杨
4月24日上午10点半,好消息传来。在公布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濛溪河遗址群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许多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认为,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世界级,这或许不是陈星灿的一家之言,应该是许多考古文博界专家们的共同感受,在我们考古、文博口记者的采访中,许多教授都提到了濛溪河遗址的重要地位。当天,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AI+XR创意新闻短剧《今天吃点啥?一份六万年前四川人的“食谱”》,借助XR(扩展现实)、AI技术建构三维场景,以一位“穿越”的考古人的视角,还原东亚古人类生存生活的场景,在海内外掀起旧石器考古的热潮。
△创意视频海报
早在今年2月初,得知濛溪河再度入围初评准备冲击十大考古,封面新闻就提前布局,准备“押宝”,几个部门通力合作,让它AI起来。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将考古文博口线上的重大选题,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最流行的短剧形式相结合,让“最古老”与“最新潮”碰撞在一起,看它们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不负众人期待的是,濛溪河果然以水为势,卷起了数智文博之风。
脚本:
发挥四川人好吃的本能
濛溪河遗址群的年代断定是在距今10万-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从学界此前的主流说法来看,现代人类的老祖宗们都还没从非洲大陆抵达亚洲,但在濛溪河居然出土了“花椒”。从考古界严肃的学术讨论来说,这的确是“世界级”的发现。而在一堆“好吃”的四川人看来,大家的反应和濛溪河遗址发掘领队郑喆轩一样:难道四川人喜麻的基因,从那时候就埋下了?
于是,我们将创意视频的主题,聚焦在这颗“花椒”上,希望以它为线索串联整个故事。而另一方面,从“花椒”而不是“石头”切入,也找到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不同于枯燥的“石器”展示的另一条路。
最终,我们形成了一份标题为《今天吃点啥?一份六万年前四川人的“食谱”》的视频脚本,以濛溪河考古队员在遗址发现了“花椒”为开端,讲述他“穿越”进“系统”,完成“食谱”搜集任务,最终回到现实世界的故事。在这次旧石器时代大冒险的历程中,以他的目光和记录,同时串联濛溪河各大重要发现。
组局:
AI时代,“真人”太珍贵
确定好脚本后,我们原本希望用现在最流行的纯AI形式,生成我们脑海中“赛博文博”风格的效果。但前期测试阶段,我们一看生成的前期视频,原始的风貌很原始,当然,不该原始的也挺“原始”的。
要做就做最好,想要好的效果,得有“真人”才行。也就是说,那位“穿越”到“系统”里的考古队员,得是真人扮演,纯靠AI生成的话,几乎错漏百出。
既然要“真人”, 那就“真”到底吧。
我们马上联系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决定协调一位真正的濛溪河遗址考古队员来参与。男主角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正是90后的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程应杰老师。
拍摄:
在几厘米见方的土堆里制造数万年尘土的厚重
约定好程老师的拍摄时间,我们提前准备了道具。有人去工地现场挖了一捧土,带来了家里仅剩的最后几颗花椒。但出土的花椒和现今我们的青花椒形貌大有不同,为了制造真实感,我们现场用火机给花椒们进行“烧烤”,一时间录制棚内香味弥漫,大家都饿了。
一番准备工作就绪,男主角到场,简单沟通后,摄制组开始指挥程老师在绿幕前比画各种动作。彼时我们还无法想见这些简单的动作呈现的具体效果,等我们看到最终视频时,才恍然大悟:“哦,怪不得这里要跳一下!”
△拍摄现场
程老师第一次参与这种视频拍摄,见全部人围着他“比动作”,时不时还有人前来“探班”,一开始他还略感尴尬,到后面也逐渐自由发挥。
△拍摄现场
最有趣的环节,是脚本中的一个小镜头:考古队员用刷子刷开历史的“尘土”。我们搬来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上准备好的土砂砾,砂砾的表层土壤下,放上一块小石头。视频中呈现的效果,是缓缓的风沙扬起,考古人拨开历史的尘埃。而在镜头外,是程老师一边慢动作假装“扫”小土堆的表面,旁边的我们拿着两个吹风机对着土堆一阵猛吹。
不同角度来一遍,“杀青”之后,整个摄制现场已经“乌烟瘴气”,尘沙漫天,待物业阿姨前来打扫的时候,我们只能连连表达歉意。
△拍摄现场
发布:
濛溪河冲冲冲!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计划于4月24日上午10点半发布。10点29分,全部人守在直播前,当听到宣布“濛溪河”被念出来的一瞬间,大家激动之余,抓紧把我们的“食谱”短剧发布:神秘的背景音乐响起,男主角开启了他的冒险:“我是濛溪河遗址的一名考古队员……直到那天,我发现了一块发光的时候,直接给我整到了六万年前。”
历史如果是长河,濛溪河的一颗花椒,激荡起六万年后这场数智文博的涟漪。历史厚重的尘土可以被扬起的人造风沙吹开,但通过一次实验性的创意视频制作,我们触摸的是考古文博类创意传播的另一种可能。
文明的火种,本就需要用最年轻的姿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