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生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大意为音位及名称。 郝勤建摄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套举世闻名的考古出土文物,以文献的形式,成为受全球保护和利用的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的曾侯乙编钟,是经由科学发掘而发现的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打击乐器,也是战国早期一位诸侯——曾侯乙享用的礼器。全套编钟65件,器形、音响完好,绝大多数钟体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其上发现的3755字铭文,除少量为记事外,都是与所在钟体上的乐音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学理论,这些内容大多早已失传。全套编钟的声音和文字对应,以独一无二的形式,系统完整地阐释着编钟乐音体系,如同一部有声音的典籍和有文字说明的音响档案,可看、可敲、可听、可读,是目前仅见的中国先秦官方乐律文献。它证实了中国编钟“一钟双音”的声学创造和“十二律”体系,刷新了人们对先秦音乐的认知,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人类珍贵的音乐记忆。这正是它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原因。

曾侯乙编钟从出土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相关的研究、保护、利用、传播,如同一场持续不断的文化传承与传播。

曾侯乙编钟原件除常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向公众展出之外,曾先后于1978年8月(随县)、1979年9月(北京)、1986年3月(武汉)、1997年春(武汉)的现场表演和影视交响乐作品中,展示其铿锵优美的乐音。1983年1月,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暨曾侯乙编磬复原研究成果通过科学鉴定。1984年9月,曾侯乙编钟复制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自此,曾侯乙编钟以其“形似声似”的化身活跃在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音乐厅,焕发古老礼乐重器的魅力和活力。这位古老的“文化使节”已巡展演出20多个国家,线上线下聆听过曾侯乙编钟的观众有近10亿之多。

2001年10月,“曾侯乙编钟”成为第九届国际中国科技史大会主题,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科技活书”。随后10多年,湖北考古陆续发掘“曾世家”系列,接续起曾国从受封立国开始的600多年的用钟史,证实了曾侯乙编钟是数千年青铜乐钟经验和技术的总结,是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之作。2015年,由国内三代学者用11年时间编撰的大型专著《曾侯乙编钟》出版。如今,这项国际性研究领域已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学、冶金学、声学、天文学、古文字、化学、音乐等多个学科。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充实了曾侯乙编钟的世界性价值。

2016年,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通过《东湖宣言》呼吁将曾侯乙编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申报工作正式启程。2023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中国记忆——曾侯乙编钟出土45周年文献展”,大量文献资料见证曾侯乙编钟的发现认识史,折射它从随州走向世界的历程。

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的历程说明:一次举世罕见的考古发现,绝不止于一本考古发掘报告和一个专题展览。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国内外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还有大众的热情关注和参与,推动曾侯乙编钟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

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从档案文献的角度看,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更为深刻地体现了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价值。这将引导更多受众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直觉的层面,深入感知其中的智慧和精神,也会促使相关研究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深入发展。

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为世界提供多元文明互鉴的范例。其乐律铭文中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曾、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显示其在当年南北文化广泛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作用。世代曾侯兼收并蓄,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部公元前5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愿这份珍贵的遗产为人类带来和平的福音,为时代响起辉煌的乐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6日 06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