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规划中的新型护卫舰(下)比“最上”级(上)吨位更大。图片来源 日本三菱重工
综合编译 张昊天
为克服人力资源和舰队规模之间的矛盾,容易建造、价格便宜且自动化程度高的“轻量级”舰艇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来自日本防卫部门的消息显示,除了强化现役舰只的火力,新型护卫舰和近海巡逻舰的建造工作也已提上日程。
据英国“海军新闻”网站报道,2021年,日本防卫省决定斥资5700万美元为“最上”级护卫舰加装美制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最上”级是海上自卫队的主力护卫舰,采用隐身设计,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排水量约5200吨,主要用于在日本列岛周边水域执行监视、反潜、扫雷等任务。以往,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由驱逐舰执行,“最上”级的到来可以让前者专注于应对区域防空和导弹防御等复杂使命。
“最上”级刚服役时就搭载了多用途直升机,还能操作水面与水下无人航行器,但在高强度作战中,该级舰艇的火力显得比较薄弱。海上自卫队决定为其加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正是为了补强这一短板。日本官方资料显示,总共12艘该型号舰艇中,最后4艘有望在出厂前就搭载Mk41发射装置,已服役的几艘预计将在返厂维修时接受改装;除了去年到货的两套系统,余下10套系统将在2028财年前全部交付。
4月初,来自社交媒体平台的照片显示,在三菱重工位于长崎的造船厂内,“最上”级7号舰“仁淀”号已完成Mk41系统的加装工作,总共16个导弹发射单元被安放在舰桥前方的甲板上。同级8号舰“涌别”号将在不久后开始改装。三菱重工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作伙伴,经美国政府批准,负责Mk41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按计划,“仁淀”号和“涌别”号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编制。
“海军新闻”称,日本所谓的“西南岛链”从鹿儿岛延伸到冲绳,全长约1200公里。为了巩固这道海上防线,海上自卫队急需一批轻便、快速的“多面手”型舰艇。“最上”级护卫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该级别舰艇最初计划建造22艘,有望创下日本在二战后建造的单一型号主战舰艇数量之最。但由于规划调整,最后10艘的建造计划被取消,改为从2024财年开始购买另外12艘重新设计的护卫舰。这种新型护卫舰仍然由三菱重工承建,该公司发布的效果图显示,其总体布局与“最上”级相似,舰体的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增加,可以搭载32个导弹发射单元和更强大的雷达。
“最上”级及其后续型号具备进军海外市场的潜力。三菱重工正在与来自德国、韩国与西班牙的造船企业争夺澳大利亚海军“SEA 3000”护卫舰项目的订单。
与此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结构进一步“下沉”,正积极筹划将近海巡逻舰(OPV)纳入作战序列。今年2月中旬,第一批4艘巡逻舰已经在横滨市动工,计划明年3月前全部下水,2027年3月前投入使用,每艘船的成本不到7000万美元。为降低造价,这批巡逻舰的基础配置相对“简陋”:采用柴油机和电动机驱动单螺旋桨,航速为20节,标配武器仅有1门30毫米火炮。
根据规划,这些近海巡逻舰专门用于执行警告和监视任务。为应对人力短缺问题,每艘船仅需要30名左右的船员,相当于“最上”级护卫舰的1/3。日本防卫省旗下的采购、技术和物流局强调,新型近海巡逻舰采用可定制的模块化结构,将通过高度自动化且具备可持续性的设计实现更强的任务适应能力。此外,在2025财年预算中,日本防卫省从美国Shield AI公司购买了6架V-BAT舰载无人机,与这批巡逻舰配套。
日本《防卫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3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50艘现代化驱逐舰和护卫舰。外界认为,在周边各国海空活动愈发频繁、日本在西太平洋持续扩大跟踪监视任务范围的当下,这支舰队的规模仍嫌不够。就此,海上自卫队加紧建造护卫舰、首次引入近海巡逻舰,表明其建军思路正在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