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内的“伯克”级驱逐舰。 图片来源 美国海军

综合编译 张昊天

军用造船业积弱不振是美国政府和军队的一块心病。4月中旬,特朗普政府拿出了一份旨在振兴造船业、加快舰艇更新换代的指导性文件,透露出一个有些颠覆常识的信息:几十年来从未进口过作战舰艇的美国海军,可能要从其他国家买船了。

据美国“海事洞察”网站、英国路透社等报道,特朗普这次签署的是一份名为“恢复美国海上主导地位”的行政令,其首要诉求是恢复美国本土的造船能力。这份文件指出,美国目前的船舶建造能力仅相当于全球造船业的1%,纠正这种局面需要“全面的策略”,包括持续稳定的政府拨款、重建海事工业基地、加强造船工人的招聘和培训。

特朗普政府要求包括国防部在内的联邦政府各部门在210天内提交“完整的路线图”,重点审查“投资和扩大商业与军用造船能力、船舶零部件供应链、舰船维修和海上运输能力、港口基础设施及劳动力情况”相关措施,就解决水面、水下和无人舰艇的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误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这份行政令,美国陆军、海军与陆战队应当提交有关下一代舰艇的建议,每个军兵种都要单独分项,附上优先事项清单。

同样引起外界关注的是特朗普的一番表态。他在内阁会议上表示:“(造船)是一笔非常大的生意,一些国家在这个领域表现非常好,我们将与这些国家打交道,可能从他们那里订购顶级舰船。”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华尔兹随后回应称,去年,美国本土的造船厂只拿到5份订单;为了“让造船业再次伟大”,特朗普政府制定了一项简化涉外军售的政策,还会对装备采购流程进行改革。

特朗普政府暗示可能采购外国舰艇,折射出美国造船业效率低下的现实。4月早些时候,美国“1945”网站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美国海军5年前就签订了采购“星座”级护卫舰的合同,第一艘该型号舰艇施工了两年半,完成度仅有10%。按照承包商芬坎蒂尼集团高级副总裁马克·范多夫的解释,“星座”级的设计还没有全部完成,该公司持续与美国海军推动相关工作,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前取得突破。

此前有报道指出,由于军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星座”级的配置再三更改,与作为原型的意大利FREMM护卫舰只有15%的通用性,而非最初预计的85%。频繁的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误、价格飙升。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指出,第一艘“星座”级原计划于2026年交付,现已推迟到2029年,每艘船的成本从10亿美元上涨到14亿美元。范多夫坦承,“星座”级面临的多重困境在美国造船业中有普遍性,尤其是熟练工人短缺。在美国国会,越来越多的议员开始直言不讳地表达对美国海军主要舰艇项目的不满。

2024年,美国海军的现役舰艇不到300艘。来自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信息显示,军方希望在30年内将舰队规模扩大至381艘。“星座”级和其他新型舰艇的艰难处境让美国政府意识到,在短期内提升本土造船业产能并不现实。美国《军事时报》网站指出,潜艇和水面舰艇的生产速度缓慢,引发了外界对“美国能否在战时迅速补充受损或沉没的舰艇”的质疑。

就这样,为缓解现役舰艇老化的压力、应对“大国竞争”,向外国采购舰艇的选项被美国政府摆上了桌面。实际上,特朗普政府上台前,一些来自亚洲的造船企业已逐渐进入美国市场,收购基础设施并为美国海军提供后勤保障服务。韩国《朝鲜日报》3月报道称,韩国现代重工正在向美国推销造船计划。韩媒援引现代重工负责人的话说,该公司每年可以生产5艘驱逐舰级别的舰艇,性能与美国海军的“伯克”级“宙斯盾”舰旗鼓相当,部分型号还兼容韩国自研的舰载武器。

日本的舰艇建造水平不亚于韩国。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驱逐舰都是在国内建造的。中小型舰艇方面,日本推出的“最上”级护卫舰引起了澳大利亚海军的兴趣。作为AUKUS军事同盟的成员,澳大利亚的造船能力也可以部分满足美国的需求。

历史上,美国曾积极扶持盟友的军用造船业。上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和日本利用美国转让的核心技术建造本国的主力舰艇,韩国的“世宗大王”级与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都与美国的“伯克”级存在“血缘关系”。澳大利亚的“霍巴特”级驱逐舰也搭载了美国提供的雷达和导弹。因此,让这些国家建造符合美军需求的战舰,在技术层面比较容易实现;工艺相对简单的护卫舰、巡逻舰乃至后勤补给船、海上浮动基地等,对它们来说更是不在话下。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海军始终是“美国制造”的忠实拥趸。为在美国以外建造舰艇特别是主力舰“开绿灯”,无疑是美国政府的重大政策调整。美国“战区”网站分析称,造船业极其政治化且被特殊利益驱动,总是受到商业保护主义的强烈影响。然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驱动下,美国海军对新型舰艇的渴望大大超出国内造船业的能力,让已经服役的舰艇维持战斗力也成为巨大挑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拖累战备状态。因此,对美国海军来说,将一部分订单转包给盟友,在短期内肯定会有所助益。

在外国造船厂建造美军舰艇只是第一步。未来,外国造船企业还可在美国投资,建造新的造船设施,逐步提振美国本土的舰艇产能。当然,这项计划面临的阻力不容低估:只要涉及将军事预算转移给非美国背景的承包商,美国政府和国会多半会上演一场拉锯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