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解法无非就是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游客在咖啡店,还是居民在自己家,目的不都是希望享受一个静谧的午后吗?”和吴笔刚对话,你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节奏走。他时而专注倾听,时而侃侃而谈,语速不疾不徐,沉稳有力。显然,他已经深谙“说话的艺术”。
吴笔刚是徐汇公安分局湖南路派出所安福居委的社区民警。作为一名昔日的顶级飞行员,他曾翱翔蓝天,参与过“99世纪大阅兵”;作为一名顶流街区的社区民警,他脚踏实地,为民排忧解难。吴笔刚用心用情用智慧,寻求安居与乐业的最佳平衡点,悉心化解一桩桩商居矛盾,积极为“亿元街区”安福路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不惑之年“学说话”
2017年,年近不惑的吴笔刚调任安福居委社区民警的第一件事就是“学说话”。
0.15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实有人口达5000多人,高档公寓、西式洋房、老式里弄彼此交错,属于混合型社区。短短几百米的安福路上,坐落着近百家商铺,每周有超过1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来此打卡。
居民中,外籍人员占了五分之一,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讲着英、日、韩、西班牙、阿拉伯等各种语言。而附近老里弄的居民中,许多老人只会讲上海本地话,这对长期工作、生活在北方的吴笔刚是另一个挑战。
而更大的挑战在心里。一名曾经的金牌飞行员、一名部队军官,如今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走进千家万户。所里的老民警提醒他:第一步得先学会“说话”,说得上话,才进得了门。
于是,吴笔刚紧锣密鼓开始“学说话”。
对于其他外语语种,吴笔刚在学习简单问候语的同时,积极寻找“外援”:或是借助手机翻译软件同步交流;或是连线物业公司里的多语种人员,以三方通话的形式翻译沟通。
对于自己不会的上海话,吴笔刚苦练“内功”。上班路上,收听沪语广播“磨耳朵”。下社区时,遇到不解的单词记下来,及时请教身边的居委干部或楼组长。回到家里,他还拿起女儿的沪语教材,一字一句学起来。
吴笔刚把下社区作为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向路边晒太阳的老人家问好,同时不忘宣传反诈防骗;叮嘱在花园里嬉戏玩耍的孩子注意交通安全;到商铺里和店主聊天,检查消防设施安全。聊天交谈中,他把家长里短记在笔记本上,迅速熟悉了社情民意。
带着一口夹杂着普通话词汇的“洋泾浜”,吴笔刚开始融入社区。
日积月累“会说话”
几个月后,吴笔刚领悟到,同事说的学会“说话”有可能不仅仅指口头语言,更是指群众语言。也就是作为社区民警,你得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办老百姓想要办的事。
几年工夫,吴笔刚积累了许多做群众工作的心得。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得少说多听,把对方的兴趣点、诉求默记在心,然后根据对方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说话方式。对“闷葫芦”,要找他感兴趣的话题拉近距离;对健谈的人,就要打“太极”,他多我少,他少我多,把握好谈话节奏。不同对象的关注点不同,相应的谈话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商铺业主和员工可能在意每天的营业额,社区里的老年人往往在乎休息和健康,而年轻人通常更看重生活品质。
“安福路上无小事。及时化解商居纠纷矛盾,让它变得‘宜商宜居’,是我的工作目标。”吴笔刚还说,“社区民警要懂人、懂情、懂心,才能化干戈为玉帛。”
安福路上有家网红意大利餐厅,生意火爆,顾客盈门。平日要营业到午夜,其户外就餐位尤其受到网友追捧,但也因其夜间过于喧闹而引发居民长期投诉。
必须找到商铺经营与居民生活的最佳平衡点!吴笔刚踏上了自己的沟通之旅。
他多次上门与意大利籍老板尤里促膝谈心,语重心长道:“我们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除了经济利益外,也要考虑到邻里口碑。好口碑千金难求,会带来未来收益。”他的话让尤里若有所思。
同时,吴笔刚走访餐厅周边20余户、80余位居民,挨家挨户听取意见,了解到老房子隔音效果差,夜间受噪音影响确实很大。面对居民,吴笔刚则诚恳表示,安福路有网红地段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商居两用,不能完全对标普通居民区,所以请大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相互包容和理解。
在吴笔刚持续上门后,尤里最终接受建议,对餐厅局部进行改建,加装了防噪隔音层、隔音窗等。但夜间户外就餐位的噪音扰民依旧没有彻底解决。
吴笔刚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晚上9点后停止户外经营,用优惠措施来引导客人入室就餐,同时关好沿街门窗。这样既充分保证了商家利益,又减少了噪音扰民。
事实证明,吴笔刚是有远见的。这家意式餐厅非但没有因此影响客流,反而因口碑上升、经营有方,从安福路首店走向全国,迄今已开出十几家分店。
主动作为“善说话”
近年来,安福路因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的加持而火爆出圈。吴笔刚与时俱进,学起了新潮的网络语言,把“显眼包”“多巴胺”“特种兵旅游”“Citywalk”等时常挂在嘴边,心态也变得年轻起来。
一家年轻的美妆店品牌因事业发展搬迁到安福路,租下一幢四层小楼,斥重金予以装修。然而,刚开工没多久,就遇到居民集体抗议。
原来,店铺外侧消防楼梯离部分居民的窗户太近,不仅影响采光,还容易暴露隐私,而施工队为赶工期在夜间施工,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
吴笔刚在街道支持下,组织区相关职能部门、商户、居民代表、居委干部等多次召开协调会。协调会上,吴笔刚明确提出:“不能做破坏社区安宁的‘显眼包’”“IP品牌发展不能阻碍邻近社区居民的生活”“相邻位置施工应当与居民更积极地进行沟通”,要求店方把对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
因为之前美妆店入场时,吴笔刚曾牵头为其解决过员工宿舍和仓库存储等困难,所以店长对其很是尊重,不仅及时调整了消防楼梯的位置,还主动缩短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减少噪音干扰,并且依其建议,主动上门对居民进行“人文关怀”,重塑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吴笔刚也逐户走访居民,替商铺传递善意:“店家为了让实体店有‘社区’的感觉,特意将租金最贵的一楼打造成完全开放式空间,放上桌椅板凳,供来往顾客和附近居民放松休闲,他们也很想融入社区。”
“矛盾商居”最终化身“和谐邻里”,商铺与居民实现美好共处。如今,附近居民路过该店铺时,都会在楼下歇歇脚、坐一坐。该店也成为安福路的潮人聚集地、必到打卡点,成为烟火气息与时尚氛围并存的典范。
吴笔刚自认为自己是个“E人”,能言善辩,性格外向,这对他的社区警务工作大有裨益。一家演出机构在演出季每晚都有卡车进出大院装卸道具,有时还持续到凌晨,让附近居民不堪其扰。吴笔刚舌战群儒,最终说服负责人采取降噪措施予以改进,同时协调交警部门让其提前四个小时入场,有效化解了矛盾。一家咖啡馆一直为门前乱停乱放的非机动车所困扰,吴笔刚一辆车一辆车找到主人予以温馨提醒,同时让店方在门口明确标识,畅通了入店通道。他还调解过外地顾客与银饰品店主的消费纠纷,为外国游客找回落在出租车上的手机……2024年以来,他牵头化解“商居纠纷”20余起,让50余名当事人握手言和,有力守护了辖区的“平安”与“幸福”。
如今,武康路—安福路街区因其“文商旅居”融合发展,成为上海街区商业崛起的代表。2023年,全街区入驻企业税收超1亿元,成功跻身“亿元街区”。这其中,离不开吴笔刚和同事们的护航与努力。
无论是融入社区的口头语言,还是做好警务工作的群众语言,或是紧跟时代的网言网语,吴笔刚一直好学不倦。从“学说话”到“会说话”到“善说话”,折射出的是一位优秀社区民警的忠诚与奉献。这样的基层“语言艺术家”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