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将来松江能有一所这样的学校,注重文艺,涵养文化。” 4月22日,在创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展示活动上,当马相伯、史量才的扮演者在话剧《传承》中这样展望时,校长郭洁接过了话头:“松江四中就是这样一所学校。”

松江四中,这所创建于1952年的学校,曾陪伴郭洁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初高中时光。转眼30年过去了,从菁菁校园里的青涩学生,到讲台上挥洒汗水的人民教师,再到引领学校发展的一校之长,站上“以艺载道,以美育人”汇报席的郭洁无比自豪,她说:“我的母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是这所普通的学校却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梦想。”



特色课程破壁启新

从松江四中南门出去,直走右转约百米,便是泗泾古镇。展示当天,拓印社、光影公社、武术社、戏曲社、建筑社、科创社等40余个特色社团,从古镇西头排到了东头,一路延伸进校园。这些社团中,有30余个都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学校确立‘基于地域文化的艺术教育’特色不过十年时间,但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却已有30余年。”郭洁介绍,近年来,学校从校园空间建设着手,以绿化布设打造艺苑长廊、紫云漫廊、莫奈花园等“一步一景”校园十二景,以此丰富特色课程浸润空间。除了打造校内艺术实践创新实验室,学校还展开“破墙”行动,活用泗泾古镇资源,在马相伯故居和史量才故居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开发马相伯、史量才德育课程;与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程十发艺术馆合作开展师生艺术联展、艺术沙龙,以艺术为纽带,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实现地域文脉与教育实践的深度互哺。



从“以美立校 美术先行”,到“以人为本 美育成人”,再到“文艺相融 寻脉致远”,如今,以艺术特色为品牌的“杏园雅韵”课程体系越来越清晰,细化为文·艺赏雅课程、文·艺习雅课程、文·艺创雅课程、文·艺展雅课程。这些课程有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化教育,有的针对艺术骨干生进行拔尖培养。其中,文·艺展雅课程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悦读节、体育节、美食节、光影节等12个特色节日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师资团队匠心育人

“我从没想过学艺术、考名校,当初是老师鼓励我学美术。可以说,没有松江四中,就没有现在的我。”活动当天,松江四中2019届毕业生郑青云重返母校。9年前,刚升入高中的郑青云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学校的涂鸦节,并踏上了美术特长学习的道路。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同济大学,后又顺利拿到保研资格,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交互设计方向研究生。



艺术学习之路多艰辛。时隔多年,郑青云依然记得,张新健老师掏出鸡蛋图的场景,“画鸡蛋,听起来很简单吧?我当年画了三百多遍,还是画不好……学艺术和学文化知识一样,没有捷径,都需要勤学苦练。”育人的匠心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里,也体现在精心准备、反复打磨的课堂上。《寻根广富林》展示课上,地理、化学、历史、美术教师轮番登场,通过地理解密、陶器解码、骨针溯源等场景,从青铜饕餮到良渚玉琮,多学科联动带领学生“探访”广富林文化遗址。



“教育从来都不是孤岛,多学科在美术的调色盘里交融晕染,也可以绘就生动的美育图卷。”郭洁介绍,除了立足课堂,通过“启航计划”“青蓝计划”“卓越计划”等培养项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还依托“杏坛雅师”工程、非遗传承人驻校、联动高校、场馆建立实践基地等机制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此外,还聘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担任学校艺术顾问,成立大师工作室,定期为全校师生上艺术类通识课程,开展资优学生个性化辅导。


记者:王梅 张蕾(实习生)

部分图片:王梅 受访学校

编辑:周正豪 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