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创作团队 | 千城记

撰文| 杨辰可

编辑 | 闻 静

晨雾还未散尽,西安城墙根下的梆子声便穿透寒意。一群大爷们裹着藏青棉袄,在城砖缝隙渗出的潮气里舒展筋骨,太极拳起势时,远处的高楼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西安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成都茶馆里,盖碗茶飘着清香,谈生意的、摆龙门阵的,热热闹闹挤作一团。

成都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而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汽笛声撕破江面的薄雾,货轮载着集装箱,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划出银亮的航迹。

重庆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这三座西部重镇,就像三个性格迥异的老友,在时代的浪潮中各显神通。却不知何时起,人们总爱把西安与成渝放在天平上称量,末了摇摇头叹一句:“西安啊,还是差了点。”

这话听着刺耳,但并非感性地判断,而是现实的写照,因为数据不会说谎。

重庆、成都、西安等重点城市位置图(图源@网络)▼



2024年,重庆GDP总量成功突破3.2万亿,成都也稳稳超过2.3万亿,而西安却在1.3万亿左右徘徊。

这差距,好比三个曾经的同窗好友在十年后的聚会:重庆已然成了身家百亿的实业大亨,成都也成功转型为创新领域的先锋人物,唯独西安还在大企业中熬资历。

西安人心里憋着一股劲:我们可是十三朝古都啊,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片?怎么到了拼经济的时候,总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呢?

西安市大雁塔全景,图片较大,请横屏观看(图源@摄图网)▼



答案,隐匿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

要说工业底子,重庆绝对是硬核玩家。长安汽车的智能工厂中,一辆汽车仅需18小时便可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下线"的智造奇迹;力帆摩托等民族品牌早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行业标杆;放眼街头巷尾,穿梭于都市脉络的"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更已成为流动的城市名片。这座城市不仅守住了汽车制造的基本盘,更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领域开疆拓土。全球每10部手机中就有1部“重庆造”。

漫步重庆主城区,工业文明的强劲律动扑面而来:鳞次栉比的钢铁厂区矗立着标志性的工业烟囱;嘉陵江畔的现代化港口呈现高效运转的作业场景;城市路网中川流不息的货运车辆编织着立体交通网络……这种传统工业元素与未来主义美学的交响,俨然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赛博朋克式都市图景。

重庆市渝中区两江交汇,图片较大,请横屏观看(图源@摄图网)▼



成都则是另一番景象,巧妙避开传统工业的拥挤竞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赛道精耕细作。

这里既有网红茶馆诞生的文创IP,又有国际音乐节上的先锋艺术,将悠闲与现代完美融合,既有烟火气,又不失国际范。相较于重庆的“重工业”特质,成都则展现出“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独特优势。

成都天府大道夜景,图片较大,请横屏观看(图源@摄图网)▼



西安呢?产业故事则要复杂得多。

作为军工重镇,航天四院、西飞集团等“国之重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但这些高大上的产业与普通市民的生活距离太远。

尽管西安也在努力,高新区的半导体产业园里,科研人员日夜攻关芯片技术。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中,无人机企业试图打破国际垄断。

但整体来说,西安缺乏类似华为、京东方、科大讯飞这样的大型科技龙头企业撑起产业链条。本土民营经济活力又不足,导致创新生态更像“学院派”的闭门造车,与市场需求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西安市城市景观(图源@摄图网)▼



政策资源的科学配置,始终是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引擎。在这场政策红利的竞逐赛中,同处西部的重庆、成都、西安虽并称“三雄”,却演绎出迥异的发展轨迹。

其中,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如同获得游戏中的强力“buff”,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始终占据先机,保税港区、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纷纷落地。当其他城市还在摸索时,重庆已率先建成“1小时经济圈”,区县与主城紧密相连,先发优势不断累积,如今还被列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作为西南大区的老牌中心,同样深谙借势之道。凭借外国领事馆数量中西部第一、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扎堆落户的优势,在政策资源争夺中占尽先机。从“东进南拓”的城市规划,到“蓉漂计划”的人才战略,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时代鼓点上。

而西安作为西北重镇,其政策红利的释放却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国家战略布局逐渐向西部倾斜,但西安在政策执行层面仍存在优化空间:行政审批流程冗长、政策落地效率不足等问题,犹如无形的壁垒,致使大量初创企业在萌芽阶段便遭遇发展困境,难以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

这就好比三个运动员赛跑,两个已经冲出去老远,第三个才系好鞋带。

西安中轴线上的钟楼(图源@摄图网)▼



城市治理能力就像城市运行的发动机,成渝两座城市早就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了,可西安却碰到了不少难题。

重庆执行力特别强,短短两年时间,洪崖洞就从破旧的吊脚楼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这种“重庆速度”,在两江四岸高楼大厦的快速建成上能看出来,在快速回应老百姓生活需求方面也能体现。

重庆市洪崖洞夜景(图源@摄图网)▼



成都则用大数据搭建起智慧网络,交通拥堵的情况越来越少,“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让办事窗口前排队的现象不再出现。

反观西安,城市治理宛如一辆老旧马车,部分行政体系仍深陷“老体制”的路径依赖,难以自拔。

历史遗产本是西安引以为傲的瑰宝,如今却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沉重枷锁。漫步于西安老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随处可见。一位开发商无奈地诉苦道:“想在城墙内打造一个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光是审批流程就得奔波半年之久。”

面对这种局面,曾有规划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想加快发展,但在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中,常常力不从心。”

受文物保护工作影响,地铁建设需历经反复论证,2号线从规划阶段到正式通车,整整耗费了八年时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步伐也极为迟缓,老城区的背街小巷污水四溢,环境状况堪忧。

这种束缚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更影响着整座城市的发展思维。相比之下,成都的天府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规划起来得心应手。成都、重庆大胆拥抱新经济时,西安的决策往往显得更为保守和谨慎。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碑(图源@摄图网)▼



城市的兴衰,人口是最敏感的指标。在这场“抢人大战”中,重庆和成都成绩斐然,西安缺乏有效的人口留存机制,让西安陷入“人才漏斗”的尴尬境地 。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超过3200万,虽然这和它的行政区划范围广有关,但其基本盘足够厚实。

而成都作为西部核心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万,稳居西部地区第二位。其独具特色的“蓉漂”人才战略通过“给房子、给岗位、更给梦想”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完美契合了成都“宜居宜业”的城市特质。据2024年11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计划实施三年来已成功吸引超169万名青年才俊落户成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人才集聚效应。

西安的确也在一定时间段实现了落户爆发,2018年推出落户新政,实施第一天,公安户籍窗口前就排起了千米长队,场面相当热闹。

可热闹劲儿一过,问题就来了:留不住人才。

西安高校云集,每年30万毕业生堪称“人才富矿”。但奇怪的是,这些人才毕业后,要么去了北上广深,要么转头就投奔成渝。

西安交通大学(图源@摄图网)▼



有调查显示,每10个接受采访的应届毕业生里,6个想去东部沿海城市发展,3个想去成都或者重庆,只有1个愿意留在西安。

这可不是因为户籍政策不一样,关键还得看城市整体有没有吸引力:工作好不好找,创业难不难,教育资源能不能满足需求,生活成本是不是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内等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看出一座城市有没有竞争力。

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景观(图源@摄图网)▼



交通更是西安的痛点。

如今的交通格局中,成渝地区依靠双城联动和国家战略加持,已形成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成都拥有双机场,是全国少数几个“航空双枢纽”城市之一,航线密集程度与一线城市接近。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国际航线直通五大洲。

重庆更绝,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常年位居西部前列,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在此交汇,构建起“水陆空”立体物流网络。数据显示,重庆至上海的水运成本较西安陆运低30%以上,叠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名副其实的物流枢纽和开放门户。

重庆市江北机场繁忙的出租车,被网友戏称“黄色法拉利”(图源@摄图网)▼



再看西安,地处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曾经是“八方通衢”,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咸阳机场在西北也是首屈一指,但吞吐量增速已被成都和重庆超越。

数据显示,成都双流+天府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是西安咸阳机场的1.8倍多,国际航线数量更是西安的3倍多。

铁路方面,西安虽然是全国性高铁枢纽,但它的高铁辐射方向集中于西北和中部,东南沿海方向的联通效率远不如成渝。

成渝之间高速公路与城市快线的贯通,使得两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核经济圈”,而西安的“节点地位”则在全国范围内变得相对边缘。

区域辐射能力更是西安的软肋。成渝经济圈把半个西南都带动起来了,重庆靠着长江黄金水道,货通天下。西安呢?背靠的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西北地区。

这就好比三个做生意的,两个在长三角、珠三角进货,一个只能在本地市场转悠,差距自然就越拉越大。

成都都市夜景(图源@摄图网)▼



此外,城市的吸引力还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说到生活,成都人简直把“安逸”二字刻进了骨子里。早上茶馆一坐,下午麻将一搓,晚上火锅一涮,这小日子过得,北上广的“社畜”们看了直眼红。

重庆则是另一番极致的存在:山城、江景、立体交通、夜市、小面、火锅……把山城建成了网红城市,洪崖洞的夜景、李子坝的轻轨,随便一拍就是大片。

生活在成渝“巴适得很”!

成都巷子里人们惬意的夜生活(图源@摄图网)▼



而西安的生活方式却存在奇异的“割裂感”。

虽然文旅搞得风生水起,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回民街、城墙、碑林……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氛围令人敬仰。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现代城市气质显得滞后。

不少年轻人把西安定义为“适合旅游但不适合常住”,因为它缺乏足够的新潮生活场景。文化消费空间相对匮乏,夜间经济尚未真正打开,现代城市体验感较弱。除了旅游,普通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总缺了点什么。

但要说西安完全没有优势,那也不公平。这里的市井生活有着成渝无法复制的韵味。

清晨的早市上,大妈们用纯正的陕西话讨价还价;回民街的夜市里,烤肉师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城墙根下的露天秦腔表演,总能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外地游客最迷恋的就是这种“土味儿”的生活质感。

西安回民街特色美食馕饼(图源@摄图网)▼



站在城墙上眺望现代高楼与古代建筑的交相辉映,那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是成渝给不了的。更别说那些藏在巷子里的美食,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随便一样都能让人惦记半年。

西安的烟火气,是沉淀了千年的厚重,不是简单复制就能得来的。

所以西安并非没有破局的希望,西安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重点突破几个优势领域。

近年来,西安“硬科技之都”建设稳步推进。航天基地的卫星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全球,北斗系统以极高的定位精度,给无数行业吃下“定心丸”。无论是智能交通领域,还是远洋航运场景,西安航天科技都大放异彩。

西安大都市圈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在空间布局上,以西安为核心引擎,咸阳、渭南等城市紧密联动,形成了梯度有序、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发展格局。交通网络持续加密,城际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网加速构建,推动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也取得了突破,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西安都市圈概述图(图源@百度百科)▼



此外,“一带一路”东风劲吹,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了“国际快递员”,每周一百多趟班次,满载中国好物驶向欧洲,让西安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愈发耀眼。

西安的高校同样“不甘示弱”,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众多前沿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高性能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与此同时,西安大力培育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集群,凭借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如今已构建起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为城市经济增长开辟新赛道。

文旅方面,西安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了很多沉浸式的项目。古老的兵马俑、古城墙这些文化遗迹,用全新的方式展现在游客眼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推动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安大唐不夜城(图源@摄图网)▼



或许西安永远成不了第二个成都或重庆,但它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一条可以融合古老与现代、厚重与创新的特色之路。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快慢,我们要比的是谁能走得更远。”

夜深了,西安的钟楼亮起了灯,成都的九眼桥酒吧街开始喧闹,重庆的洪崖洞迎来了又一波打卡的游客……三座城市,三种生活,谁又真的比谁差呢?

【参考资料】

1.中经数据:重庆、成都、西安GDP数据

2.《18个小时!一辆长安汽车“从无到有”》重庆日报传媒2022-08-15

3.《重庆打造“1小时经济圈”》深圳商报2007-03-29

4.《中央批复重庆,定位我国重要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唯一!》网易新闻2025-02-18

5.《成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现 广聚青年人才 打造“青春之城”》成都日报2024-11-06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未能识别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