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与时尚的博弈中,户外品牌长期占据道德高地——Patagonia的再生聚酯、The North Face的循环设计,似乎将“可持续”与“专业户外”捆绑成天然同盟。而大众运动品牌,则被默认困在性价比与快消的窠臼中,与“深度环保”无缘。


2024年4月,上海武康路安踏0碳使命店开业,宣告着安踏对于这一现象的破局:库存面料拼接成先锋廓形外套,废弃建筑废料重组为艺术装置。这里没有“拯救地球”的宏大叙事,没有悲壮的“保护环境”口号,只是一个中国品牌面向大众进行了一场内核的输出——让中国的环保鞋服成为国民的时髦穿搭,而非国际户外的特权。


安踏0碳使命店坐落于上海武康路98号

如今,开业一年,安踏品牌CEO徐阳直言“还不够满意”,然而事实是,当其他品牌用环保概念包装溢价时,安踏选择了一条更笨拙的路:将减碳目标拆解成商品、空间、运营的每一块砖,接受消费者、供应链和财报的三重拷问。

这场实验没有满分答案,但它不仅改写了中国制造的规则,更叩问着行业的终极命题——可持续不是光环,而是刀刃向内的革命。


长久以来,环保在大众印象里都被异化成一个潮流属性过强的风格标签,它常被裹挟在两种极端叙事中,一端是玄之又玄的未来展望,大众讨厌被说教,就使得“环保时尚”更多时候只是品牌营销与自我感动;另一端是动辄千元溢价的“道德税”,这也让环保成为了一种奢侈品,所有人提防着“环保”是否会带来触目惊心的价格,却无人关心它的真实含义。

安踏的破局之道的第一步,在于撕碎了这条铁律,在备受认证、触及内核的环保作品之中,用合理的价格与不俗的视觉掀起这场无声革命。

一方面,安踏在科技突破上的投入超乎想象,这其中既有对产品本身的不断改良,例如让其成为2024年国际纺织联合会(ITMF)“可持续创新大奖”唯一获奖的中国品牌的碳捕捉CARBONFIX技术,所带来的全新速干之王跑步短袖,这款短袖中50%以上面料都采用了碳捕捉聚酯纤维面料,让运动过程中实现吸湿与速干双线并进。


ANTAZERO世界地球日系列产品与艺术家作品陈列

此外,本次地球日新品ANTAZERO轻量风暴甲冲锋衣也部分采用碳捕捉面料,较上一代ANTAZERO轻量风暴甲减少约35%的碳排放。

安踏的明星产品——马赫5代跑鞋,不仅在原材料方面提高了再生涤纶纱线的使用,更在生产加工、运输分销阶段提升了绿色能源的占比率,使得平均每双马赫5代跑鞋(以男款为例)的碳足迹从12.37kg降低至7.88kg,相比马赫4代减少了约36%的碳排放。


安踏马赫5代跑鞋

安踏品牌ESG经理杨靖更直观地说明了这个数据:“马赫去年销量破百万双,如果今年一样,那它的总减碳量就是44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24万颗梭梭树,或者是回收再利用1.2亿个500毫升的塑料瓶。”

百万销量是安踏的底气,作为一个国民级的庞大品牌,库存这个行业难题也无法避免变成一个庞然大物;而小众品牌的审美和环保理念,又常常是大众追逐的。而如何平衡好设计、产品、量产之间的关系,也是安踏这样的大品牌可持续的一道必答题。

很显然,安踏不想做展品,而是想传递兼具环保意识与视觉美感的“商品”,在整合上下游的供应链后,安踏将库存成衣做出相关处理升级,在尽可能避免新增装饰物的前提下,改造成具备良好视觉效果的崭新作品,进而研发不同以往的动态工艺单,带来可量产售卖的ANTAZERO UPCYCLE库存循环再造系列商品,成矩阵、成体系地搭建一个全新维度。


ANTAZERO UPCYCLE库存循环再造系列

最初,ANTAZERO UPCYCLE也是停留在若干件库存商品的实验,而如今,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率的降本与增效用实打实的成绩振奋了供应链的上下游,未来也势必将走进更多家安踏店铺。

这指向的是曾经高奢与户外品牌在进行旧衣改造时忽略的目的,将一个单一的营销活动转化为具有强烈品牌风格的大众化商品,在更大范围内引领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在上海武康路安踏0碳使命店中,正在发生一场更隐秘的变革:在历经一年的沉淀后,品牌将本身布局就可圈可点的实体陈列进一步优化,在装置上同样进行旧物再利用与改造,譬如曾经展示的艺术作品,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全身镜,达成焕然一新的状态。


安踏0碳使命店 店内空间焕新

安踏正在让店铺本身成为最好的讲述者。这里没有传统零售空间的交易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实验:游客牵着宠物参与Remake工坊,将旧衣改造为潮流配饰,发上社媒认为是“最好的纪念品”;在活动日提供的免费咖啡吸引路人驻足;常来常往间,邻里们买完菜过来与店员闲聊上新与理念已成日常。

在去年年底,安踏联合canU参聿可持续时尚平台,邀请国内先锋设计师陈鹏CHENPENG、上官喆SANKUANZ、MEGARMENTS和KAIKAI对库存产品及面料进行Remake,举办了第一场可持续风尚大秀。别出心裁的是,安踏并没有为这个秀场设立座位,更不存在传统概念里的明星代言人与超模——在以安踏0碳使命店为中心的周围街区,不同角色画像的群体在武康路与安福路上轻松City Walk,这种打破隔阂的沉浸式体验掀起了热议。



安踏可持续风尚大秀

不知不觉中,安踏0碳使命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个连接人与自然、个体与社群的“第三空间”,润物细无声地将产品、将理念传递给了更多人。

一家店铺的上限在于单一活动的曝光量、营业额与纯利润,而一座“第三空间”的意义却超乎想象,从店铺延伸到活动场景,再在社群中引起连锁反应,安踏正在证明,实体空间不仅是商品的容器,更是价值观的孵化器——当消费者因“颜值”走进店铺,因“体验”停留,最终因“认同”成为可持续生活的传播者,这场绿色革命才真正找到了支点。

一年时间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自带购物袋购物,外国游客主动询问碳捕捉技术细节,在开业一周年当天,依旧能见到许多周围居民自发性到店,入手某件单品后驻足许久,了解它的由来与故事。

它颠覆了传统环保概念的冰冷感,用人文关怀与情感价值将一个群体链接在一起,在这里,“环保”是粘合剂,在家庭与职场环境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获得深度的文化与情感体验。


作为中国首个年营收破千亿的体育用品集团,安踏用ESG报告书写了一条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商业动力,以利润逻辑反哺社会责任。

安踏品牌CEO徐阳提出的逻辑直击行业痛点:商业社会的过度发展催生了环境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钥匙仍在于商业本身。当ESG能与利润共生,企业才有动力将其内化为品牌基因。这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式”的叙事,多数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新能源”而产生兴趣进而购买,真正吸引他们的是更低的维修、燃料成本,如今的安踏也是一样,不贩卖环保概念,而是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让可持续成为消费者“无感”的选择。

而为了达成这种“无感”,徐阳也对现阶段直言:“在意识根深蒂固前,这就是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安踏将ESG渗透至供应链、物流、销售等全链条,甚至重塑合作伙伴的价值认知。

安踏以链主身份,对供应链反向助推,撬动整个供应链从单纯的消耗亏损、牺牲利润转向循环再生、良性环保,让绿色理念与商业利润同时兼得,这也是为每一个身处制造业中的企业与品牌环保化、绿色化改变最合适不过的参考模板。

这种“强制进化”的背后,是对人性与商业规律的精准拿捏——规则倒逼行为,行为沉淀习惯,习惯最终升华为文化。环保无需一步到位,而是无数个60分的叠加。安踏坦然接受短期投入与财报压力的矛盾,却以“年收入千亿企业”的担当,将个体的野心转化为团队的使命,让可持续从口号变为可量化的行动。


安踏的野心已超越自身——它正试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一套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方案。从ANTAZERO地球日到“365天可持续”,安踏用行动宣告:环保不应是特定日期的营销噱头,而是日常经营的默认选项。

在2024年ESG报告中,安踏公开了一系列数据:集团可持续产品占比突破30%,可持续包装占比提升至36%,安踏集团在MSCI ESG评级中两年内跃升3级至“A”级,并首次入选道琼斯领先新兴市场指数,为该指数中6家中国内地企业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鞋服公司。


安踏集团“1+3+5”环境目标

当高端户外往往以“零碳乌托邦”构建环保叙事时,安踏献上环保的另一种高维叙事:它证明了环保不必是户外高奢品牌的专属勋章,也不该成为品牌自我陶醉的的赞歌或高额的“环保税”,它应该是一种平权,环保是一种大家认可的、理性的消费选择和生活态度。

没有高谈阔论的气候承诺,只有一件件直观能看见的商品、一个个稳步提升、公开透明的数字。当可量产的商品能承载碳足迹的追溯,当一家街边店铺能成为社群循环经济的枢纽,中国品牌或许正在回答一个全球性命题——可持续革命的真正战场,不在实验室的完美方案里,而应该让大众消费者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


Via 微博@安踏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品牌)

2025.01.07

2023.10.06

2022.10.12

2022.12.2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