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游戏里撞车了可以重开(图/小罗)

近来,我看到条消息,电影《创:战神》定档今年10月10日在北美上映。严格来说,2025年上映的《创:战神》是这个IP的第3部作品。它的前作《创:战纪》是迪士尼制作的,2011年引进大陆,豆瓣评分6.7。您可能看过,也可能没什么印象,但这部“电子游戏电影”却神奇地贯穿了我从小到大的爱好。

小时候,我喜欢漫威、DC,每每看到超英电影,我就会拿它与《创:战纪》的剧情做对比——要是剧情上比它烂,哪怕特效或者其他部分再棒,那也是妥妥的烂片。再长大些,我喜欢上了科幻电影,在有限的阅片量下,《创:战纪》的科幻概念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属于那个时代的超前性。现在,我又喜欢摇滚乐,才发现Daft Punk的配乐把这部电影升华至超越视觉表达的想象力边界。


电影《创:战纪》

相对而言,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可谓“不为人知”,那就是1982年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这是第一部以赛博空间为题材的电影,其中还加入了20分钟左右的纯电脑CG动画——这在那个时代极其少见。那一年,任天堂的FC还没发售,IBM刚刚发布型号为“PC”的PC,微软才刚刚开始探索操作系统的方向,而它的创作者已经在用电脑CG做电影了。

雅达利公司(Atari)在1972年推出过一款游戏《Pong》,这个名称的灵感来源是乒乓球撞击球拍时发出的声音,游戏通过极简的电子交互设计,尝试复刻乒乓球运动的对抗性。玩家需操控屏幕两侧的垂直光条(代表球拍),通过反弹移动的方形光点(代表球体)与对手展开竞技,方形光点会不断加速,直至一方反应不及,漏击失分。


雅达利游戏《Pong》

导演史蒂文·利斯伯吉尔以《Pong》为灵感,拓展出了《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科幻主题。电影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主角凯文·弗林开发了一款游戏,但被前同事剽窃,弗林为了证明这是自己的作品,潜入前同事的公司收集证据,但这家公司的主控程序进化出了AI的特性,发现了入侵者,并用公司刚研发成功的物质转换器,把弗林转化为数据,下载到名为“网格”(The Grid)的电子世界中。在那里,主控程序和其爪牙Sark残酷统治着其他程序。弗林与伙伴联手反抗,历经艰险,最终摧毁主控程序,解放了网格。弗林也回到了现实世界,揭露了前同事的剽窃行为,最终成为ENCOM的首席执行官。

可以发现,电影的情节存在硬伤——它是一个过于老套的,“好人”“坏人”“小人”的旧西部片式的叙事。然而,这并不能遮掩它创造性地提出了“赛博空间”这一概念。从此,科幻电影在丧尸、克隆、外星人的老套路上新增了赛博朋克和电子世界的主题,也间接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作品。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另一部更具影响力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也于1982年上映。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影片通过阴雨中的霓虹都市、仿生人伦理困境等元素,奠定了赛博朋克视觉美学的基调。两者虽为同年作品,但《银翼杀手》对后续作品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也说明,一部电影光有天才的创意还不够,更需要优秀的叙事来撑起主题。


《电子世界争霸战》中的光轮摩托

不出意外,《电子世界争霸战》票房仆街了,它的成本是1700万美元,票房仅有3300万美元,电影也因过于超前的概念,未能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再加之20世纪80年代的CG技术不够成熟,续集也被迪士尼无限期地搁置。

时间来到29年后——2010年左右,随着《阿凡达》等科幻电影推动3D技术普及,迪士尼认为观众已准备好接受高概念科幻视觉作品。此外,电子游戏文化的兴起,也为续集提供了潜在受众基础(您现在还可以在Steam搜索到2003年推出的周边游戏《Tron 2.0》)。


《创:战纪》中的光轮摩托

《创:战纪》需要在延续原版视觉风格的同时适应新时代观众口味。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虽擅长广告美学,但缺乏电影叙事经验,导致影片被批评为“画面惊艳但故事空洞”。迪士尼为弥补这一短板,邀请已被收购的皮克斯团队参与剧本修改和创意支持,但最终仍未能完全解决叙事问题,影片又陷入了与前作《电子世界争霸战》类似的困境。

然而,《创:战纪》在音乐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Daft Punk是一支来自法国的电子乐二人组合,他们的经典造型是两个戴着金属头盔的机器人,在DJ台前摇头晃脑。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经典BGM——没错,就是你脑海里响起的那段旋律——则出自他们所属的另一个乐队Space。


《创:战纪》电影中的Daft Punk

Daft Punk在《创:战纪》里开创性地把电子乐与交响乐深度融合,与87人编制的管弦乐团合作,创造出“交响电子风”(Orchestral Electronica)。他们使用合成器模拟电路噪声,并用数字音效将电子音色“拟人化”。例如《Derezzed》以尖锐的电子脉冲(Glitch)音效模拟程序崩解,而《Adagio for Tron》则用合成器弦乐营造史诗般的悲怆感。这种音乐技术上的探索甚至影响了后续科幻电影的配乐,比如《银翼杀手2049》的合成器运用。

最终《创:战纪》的制作成本高达1.7亿美元,其中特效投入占预算的60%,虽最终全球票房超4亿美元,但扣除影院分成和成本后,迪士尼实际利润有限,这也导致续集制作计划再次被搁置。

现在,我们离“创”最近的地方可能是迪士尼乐园的“创极速光轮”,这也能看出迪士尼对这一IP始终还抱有期望。这个系列的第3部《创:战神》还能否掀起电子游戏电影的热潮,完成迪士尼跨越43年的旧梦?我不得而知,也不抱期待,尤其在当下,能在身边的大银幕上看到好莱坞电影,也逐渐成为奢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