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汽车产业链的角色转移正在悄然发生。
过去,车展的聚光灯总被车企的新车、概念车和炫酷设计占据,而今年的上海车展却透露出一个鲜明的趋势:供应商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汽车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2025上海车展供应商企业参展数量激增:整车馆内供应商从2021年的7家暴增至2025年的23家。与车企忙于量产和成本控制不同,供应商正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划分产业话语权。这其中,联发科为代表的芯片巨头,以及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在车展大放异彩。
当然,最重磅的还是这几天的联发科,天玑汽车座舱平台新品真的很惊艳。
4月23日,联发科在上海车展发布了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和旗舰联接平台MT2739,推出了双AI引擎和舱驾一体融合方案,毫不夸张的说,在联发科的推动下,AI定义座舱体验将迎来全面升级。就像当年英特尔靠X86芯片重新定义PC一样,联发科这一次或许要扮演同样的角色。
发布会直击:联发科双AI引擎如何重新定义“第三空间”
不管是智能座舱芯片C-X1,还是高端手机芯片天玑9400+,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联发科把AI视为进化方向。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新阶段”,AI正成为智能化新阶段的关键要素。
联发科技资深副总经理、运算联通元宇宙事业群总经理游人杰
AI的加入从人机交互、驾乘体验、娱乐/社交/办公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改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重新定义了整个座舱的方方面面。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转向“主动服务”,使其成为集安全、舒适、娱乐于一体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上海车展上,联发科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和旗舰联接平台MT2739,展示了前沿生成式AI技术与智能体AI座舱应用,以双AI引擎和舱驾一体融合方案,用AI定义座舱体验,将AI与影音技术引入新一代智能汽车。
联发科技副总经理、车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张豫台
天玑汽车座舱平台C-X1采用3nm架构,同时与英伟达深度合作,CPU和GPU性能相较于主流旗舰芯片有显著提升,尤其在GPU上可能高300%。产品亮点在于与英伟达的图形加固架构打通,使图形处理和AI算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其生成式AI引擎支持FP4格式量化,可以节省2X内存带宽。
除了算力外,这款智能座舱芯片还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更重磅的是NVIDIA RTX GPU光线追踪技术,包括强大的DLSS技术,具备显卡级的图形性能,未来在座舱中玩3A游戏完全不在话下。同时还内建3x高性能Hi-Fi 5音频DSP。可以打造一个AI座舱沉浸式多媒体影音娱乐剧院。
此外,该芯片还具有 ISP 影像处理能力,最高可支持 12 个摄像头并行,高达150db HDR图像处理,可用于车内外的影像级别超清画质。未来可能还会有主动式交互功能,如识别驾驶人员情绪并播放相应音乐,甚至可能驾车出去自驾,或者去旅游时,通过视频编解码(COD EC )同步处理能力,可以自动通过摄像头自动生成一个旅游 vlog。
这些技术优势赋能车企,让新车的运算效率和应用性能将更具优势,从硬件高度整合、缩短开发周期、系统性能优化三个层面来帮助车企降本。例如,在开发周期的优化上,联发科从立项到量产上车的时间可以缩短到1年,而行业平均要2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联发科能够帮助车企节省一半的人力成本。
对了,这次联发科还推出了天玑汽车旗舰联接平台MT2739,支持5G-Advanced通信技术,全球率先支持3GPP R17与R18标准协议,并支持NB-NTN及 NR-NTN卫星通信技术,在极端环境下具有强大的通讯能力,适用于户外长途穿越、城市等多种场景。
毫无疑问,在智能汽车从机械载体向“情感容器”转型的过程中,AI正成为座舱芯片的核心灵魂。联发科不仅重新定义了技术标准,更在情绪价值、行业价值和体验价值三个维度开辟了全新战场,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迈向“人性化服务”的质变。
深耕汽车领域十年,解码联发科的汽车赛道“护城河”
联发科与汽车缘分的开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
2016年,联发科开始研发车载芯片;2018年推出MT2712芯片;2019年,联发科也推出了其被多家车企用于中档车型的MT8666座舱芯片。
事实上,在联发科的业务版图中,长远来看,其希望将终端AI带入到智能手机、智慧家庭、自动驾驶汽车等跨平台设备之中。
目前,联发科在旗舰手机市场表现出来的高算力、低功耗、强联接、先进制程工艺及更优使用体验已经受到手机行业的认可,而在其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延续下,联发科车载芯片从其技术储备的领域出发,承袭“天玑”品牌在移动旗舰市场的丰富经验,将其旗舰水准延续到汽车领域。
比如汽车座舱延续了联发科延续多年的多媒体强项领域,已有丰富的多媒体芯片解决方案与IP平台可供利用,同时导入智能电视、平板及笔记本电脑、音频等各项领先技术。车载通讯系统也同样如此,利用联发科最拿手的通讯技术,在汽车内部加入各类通信模块,实现车联网,数据分析和共享等。
凭借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无线网络连接、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物联网等诸多领域的领导地位,联发科将多平台领先技术延伸至汽车行业,提供高算力、高智能、节能可靠的开放性汽车解决方案,这种“技术复利”的实力,正在成为联发科特有的护城河。
除了能给大众消费者带来好处之外,对B端客户而言,联发科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能避免复杂的系统集成过程,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打通日常消费电子、家庭生活设备、汽车出行等不同领域,带来最大的灵活设计和快速服务,降低汽车制造商在产品设计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从2016年到现在,联发科深耕智能汽车领域近十年,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不仅融合了联发科在车用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更是联发科整个集团在移动计算领域近30年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
目前,联发科的天玑汽车平台在智能座舱、车联网、智能驾驶和关键组件四个方向都提供了顶级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天玑汽车座舱平台、天玑汽车联接平台、天玑汽车驾驶平台、天玑汽车关键组件平台四大矩阵。
相信凭借联发科在芯片领域的积累以及高度开放的生态合作,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竞赛,加快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而联发科将在未来汽车技术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生态竞合:AI下半场,联发科的“破局三连”
智能汽车行业的下半场,单打独斗已难撼动市场格局,竞合共生、“朋友圈”对决,是目前车圈的主旋律。
就连人民日报也在上个月发文表示:《汽车产业“下半场”要打“团体赛”》。过去“车企自研芯片、算法闭环”的孤岛模式,正在被“专业化分工+生态协同”取代。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就像咱们打王者荣耀,原本车企玩的是发育路射手,供应商们是打野。现在对面敌人带着双buff来反野,这俩干脆临时组队,你帮我守蓝buff,我帮你抓人,先把大龙拿了再说。
联发科选择了与英伟达构建深度技术联盟,正是为了将移动端积累的算力、连接与多媒体能力,与英伟达的GPU加速计算、AI框架深度融合。
NVIDIA全球副总裁、NVIDIA汽车事业部负责人吴新宙
从某种角度来说,联发科和英伟达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联发科技在通信连接以及低功耗、高性能芯片设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英伟达则在图形计算和AI软件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两者的强强联手,也代表着汽车行业竞争趋势正从单点突破转为生态联盟战略,这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设想一下,未来基于RTX图形技术打造的3D数字座舱,不仅能实时渲染车外环境的数字孪生画面,还可通过端侧AI实现“空间魔法”——驾驶员手势指向空座椅时,车载系统能自动投影出虚拟屏幕;当车辆监测到儿童入睡,座舱会自动调暗灯光并切换舒缓音乐。
这种将算力转化为情感化服务的能力,正在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场景化创新背后,是联发科对边缘计算的深度布局。当大多数玩家还在追求算力数值时,联发科已构建起“芯片能力—AI算法—场景服务”的闭环生态。
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联发科的崛起绝非偶然。通过生态联盟突破技术壁垒,借舱驾一体降低智能化门槛,再用场景创新打开价值空间,这三重战略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正如智能手机时代的安卓与iOS之争,智能驾驶的终局或许将由少数几个生态联盟主导。
不可否认,一个由亚洲芯片企业主导的智能汽车新秩序已然显现。未来十年,这场由AI定义的汽车革命,或许会证明:真正的颠覆者,往往来自跨界玩家。
2025年上海车展标志着汽车产业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以联发科为代表的芯片供应商正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天玑汽车旗舰座舱平台C-X1与旗舰联接平台MT2739中,联发科不仅展示了其在AI算力、图形渲染、通信技术等领域的硬核实力,更以“双AI引擎+舱驾一体”的创新方案,重新定义了智能座舱的体验边界。
通过AI驱动的主动服务与个性化交互,让汽车成为用户的情感伙伴,再以高整合度方案缩短车企开发周期,助力降本增效;最后通过舱驾一体与跨端互联,打造无缝衔接的智能生活场景。
可以预见,随着AI舱驾一体技术的普及,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联发科凭借其在移动端积累的技术护城河与生态整合能力,或将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卓生态”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