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的摊位在古玩市场,像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三块木板搭成的简易摊位上,铜钱、银元、文玩、旧书摆得满满当当,却总比旁边网红店的霓虹灯招牌少了几分热闹。

他今年七十有三,花白的胡须总是一撮撮地翘着,像是永远梳不服帖。他那个用了10年的老花镜,镜腿用橡皮筋缠了又缠,镜片上满是划痕。可就是这副眼镜,帮他认出了不知多少件被埋没的宝贝。


网络绘图

"现在的人呐,都爱上网淘宝去了。"老张一边用软布擦拭一枚钱币,一边跟路过的老街坊搭话。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树皮,可一碰到这些老物件,就变得异常灵巧。

"他们懂什么?隔着屏幕能看出包浆瑕疵?能闻出土腥味?"老人叹息一声。

每天清晨,老张总是第一个出摊。他会慢悠悠地泡上一壶高沫,把摊位上的物件重新摆一遍。这些年,周围的摊主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改行做直播带货,有的干脆回老家带孙子去了。只有老张还守着这个不到两平米的小天地。


庆历重宝折三铁母

"那些小年轻,就知道看手机。"老张常跟来串门的老伙计们念叨:"买个铜钱还要上网查价格,查完了还要砍价,还要包评级入盒,我们那会儿,全凭眼力说话。"

他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个名句之后,一时心怀激荡,独自闯荡两湖地区,硬生生在一堆普货里面找到一枚庆历重宝折三铁母。

这股干劲,是现在的人所缺少的。前几年的时候,有懂行的泉友发现,他摊上的不少钱币傻开门,价钱却很便宜。


清钱册子

他珍藏的册子里,不少好品清钱让人眼馋。一枚顺治满汉原的品相在网上能卖500元左右,他这里只要300出头。他出价600元的28+雍正宝安大样,入个盒估计能拿88分,价格至少翻个倍。

但老张直言:“我现在卖的价格利润已经不低了,都是当年低价收到的,总要留点利润给后来者吧?”

他手里那些品相好的钱币,早被发现“惊喜”的群友瓜分一空,现在摊子上卖的大多都是普品,生意终究是冷清了。有年轻的玩家想介绍他在网上做生意,可老人表示自己不会在网上操作,是个“过时的老顽固”。


一堆普品

摊位上偶尔会来几个衣着光鲜的年轻人,手里攥着手机。他们蹲下来,随手扒拉几下,嘴里总是离不开“评级、分数”,却连钱币的边道都没仔细摸一下。

现在的买家,只敢认盒子,却不懂钱币本身的韵味。这句话,老张过去不懂,现在却深有体会。

就像那些穿着名牌、开着豪车逛拍卖行的富豪,手里把玩着价值连城的珍品。他们甚至从未亲手从市场淘到一枚铜钱,从未体会过那种心跳加速的寻宝快感。

他们只在乎钱币的分数、市场的涨幅、面子的高低,却不在乎它的历史、它的故事。


乾元重宝背“云雀”折五十型

而那些真正爱钱币的人呢?像老张这样的老泉友,年轻时省吃俭用,跑遍大江南北,只为淘一枚心仪的铜钱。他们能一眼认出锈色真假,能靠手感判断铜质,能闻出泥土里的岁月气息。

可如今,他们的眼力敌不过评级公司的标签,他们的经验比不过网络上的炒作。

老张还记得,30年前,他在陕西一个老农家里看到一枚乾元重宝背“云雀”折五十,品相极美,对方开价五十块,他二话不说就掏钱买下。

那时候,五十块是他半个月的饭钱。现在呢?这枚钱币要是入盒,轻轻松松卖个上万块,可老张舍不得卖,它一直躺在他的贴身口袋里,像一枚护身符。


古玩市场的落寞 AI绘图

如今的市场变了,钱币不再是玩物,而是“投资品”。古玩市场能坚守初心的人也少了,被大量赝品代替,老张反而成了过时的“老古董”。

那些真正懂钱币的人,反而也买不起好货了。老张认识的几个老泉友,一辈子省吃俭用,可如今随便一枚热门品种的价格,都能抵他们一年的退休金。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不懂行的富豪,一掷千金买下他们曾经梦寐以求的珍品,然后锁进保险柜,等着升值。


古玩市场还有未来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老张叹了口气,把摊上的钱币一枚枚收进木盒里。天色渐晚,市场里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店铺甚至几个月没开过了,而手机里的网红直播间却越来越热闹。

老张摇摇头,锁上木盒,慢慢走回家。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