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网传“歼-50”相对清晰的照片,终于扭转了美国专家的看法,他们看清机头角度后,确信“歼-50”不是无人战斗机。

近日,有消息称被坊间称为歼-50的沈飞六代机再度进行了飞行测试。由于飞行高度不算高,有当地群众拍到了歼-50相对清晰照片和视频。



【正在进行飞行测试的“歼-50”战斗机】

美国“战区”网站随即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歼-50”是一架有人战斗机,而非无人机。

这个结论乍一听就像是一句废话。因为“歼-50”可能是无人机的观点,从来没有在国内互联网占据主流,和六代机有关的无人机话题,更多也集中在有人机+无人机的忠诚僚机作战体系上。



【战区分析认为“歼-50”是有人战斗机】

可以说在国内关注六代机的人看来,六代机是不是无人机,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但从“战区”的反应来看,美国人显然不这么想。

这也说明在研发六代机的问题上,中美两国对六代机有一些相近的认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观点。

美国人会纠结“歼-50”是不是无人机,原因是在NGAD项目早期论证阶段,五角大楼曾提出一机两用的研发概念,即在同一平台上发展有人战斗机和无人机。这样在未来打造忠诚僚机作战体系时,无人机和有人机就可以通用勤务保障体系,降低维护成本。

同平台的无人机和有人机在飞行性能上也不会有太多差别,这意味着在AI技术发展后,无人机可以不断迭代,从而更加接近有人战机。空军不需要采购更多有人机,就能够极大提高六代机部队的战斗力,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美国无人六代机想象图】

在彼时的美国人看来,武器装备通用化概念是节省开支的一大前提。越通用越省钱,哪怕这种通用实际上会限制武器装备性能的发挥。

这种看似通用的想法实际用起来往往是既不通用,也不省钱。理由也很简单,一来,有人战斗机身上的不少设备都是用来服务飞行员的,而无人机由于不需要飞行员,根本用不到这些东西。

二来,无人机之所以会在今天大行其道,是因为相较于有人机,无人机具有遥遥领先的成本优势。

认识到这两点后,我们再看美国人设想的一机两用概念,会发现无论美国人是打算从有人六代机上改出无人六代机,还是反过来搞,都需要他们对机体设计进行大范围调整,以适应不同操控模式的需求。搞出来的飞机最后就是看上去长一个样子,内部的通用化程度也未必有多高。



【F-35ABC本质上是三种不同的战斗机】

F-35战斗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F-35有三种型号,分别是空军的A型、海军陆战队的B型和海军的C型。在项目刚开始启动时,五角大楼对这三种型号定下的通用性指标是至少要超过80%。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今天的F-35A/B/C之间,零件通用率仅为27%~43%。只是看上去长得一样,本质上是三种不同型号的战斗机。对维护和保障成本的影响远没有想象中大,反而在性能指标上做了太多的妥协。

另一方面,一机两用还意味着无人机的成本会无限接近有人机,甚至有可能超过有人机。如果无人机连成本优势都没有,何谈数量优势?



【“歼-50”战斗机高清照片】

这些问题美国人当然也想过,但在他们看来,无人机和六代机技术都象征着未来,所以就应该结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再加上中国正在同时推进两款六代机,在美国人看来,既然歼-36已经确定是有人机,那“歼-50”会不会是无人机呢?

当然,美国人会对“歼-50”做出误判,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愿意相信中国已经在航空研发能力上超过美国,具备同时推进两个六代机项目的能力。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一直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如今被中国一朝赶超,任谁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现状。

美国对中国无人机技术的担忧,也是促成这场误判的主要因素之一。

毕竟中国的无人机技术早就位列第一梯队,不光在整体上对比美国不落下风,还在部分领域领先美国好几步,做到了公认的世界第一。

所以换个角度看,美方会误判“歼-50”是无人机,说明他们相信今天的中国有能力研发制造重型人六代机,侧面证明了中国的实力。



【珠海航展展出的国产无人机模型】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一机两用的概念存在本末倒置、可行性差的问题,但这并不等同于无人机在未来的空中战役中没有用武之地。

恰恰相反,无人机是未来空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需求打造专用的无人机,让其和有人六代机互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