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出于对毛主席的报复,国民党反动派冲进了韶山冲,追杀毛氏亲人,挖毛氏祖坟,上屋场也被占领。
在此严峻情况下,毛主席弟媳、毛泽民发妻王淑兰不得不带着女儿毛远志离开韶山,转入地下活动。然而就当她们辗转来到长沙寻找党组织时,却不幸被叛徒出卖,关进了狱中。
暗无天日的监狱中,每日都充满着犯人的哀嚎声,十分阴森恐怖。王淑兰却不害怕,她俨然已经具备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不仅如此,王淑兰还在如此苛刻的环境下建立党小组,与女囚中的6名共产党员互相安慰。
在这6名女共产党员中,还有一位和王淑兰一样,带着孩子入狱的同志,坚强的王淑兰像老大姐一样照顾着他们母子,与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女同志和王淑兰约定,今后无论谁牺牲,活着的人就是烈士遗孤的母亲。
一语成谶,两年后女同志不幸被捕,之后被敌人杀害在浏阳永和大桥河州上。王淑兰得知后,心痛不已,她按照与女同志生前的约定,收养了她的儿子。
这位女同志叫罗醒,而她的儿子就是日后成为毛主席的侄子毛华初。
罗醒原名罗发秀,出生于浏阳县三口塅一个贫苦人家,村里人都叫她“发姑娘”。
别看“发姑娘”出身贫寒,又是女儿身,但她骨子里有种反抗精神。在全国女性都要缠脚的年代,她死活都要与这种恶习作斗争,白天母亲给她缠了脚,晚上就被她松开。
如此反复,母亲最终也无能为力,只好依了她。
当时讲究“婚姻大事,父母做主”,1917年,由父母操办,15岁的罗发秀嫁给了隔壁村王俊民为妻。这一次,罗发秀没有反抗,因为王俊民是一个好青年,虽然祖祖辈辈都是木匠,但公婆却十分开明,不仅不会为难儿媳,还会供她和丈夫上学。
不久,“五四运动”的浪潮在全国盛行开来,浏阳许多地方开始办立夜校,罗发秀和丈夫在公公的支持下到夜校读书,学到了新文化、新思想。
此时正值国家存亡之际,内忧外患将国家搞得四分五裂,夜校的青年们深受触动,爱国情怀纷纷觉醒。罗发秀和王俊民也受到了鼓舞,他们决定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寻找救国真理。
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罗发秀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罗醒”,提醒自己应当时刻清醒。
1926年,罗醒和王俊民一起参加了革命,他们一个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特派员,一个被推选为乡妇女界联合会会长。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四处奔波。
然而,就在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批革命志士都受到了追捕和生命威胁。这时毛主席率领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工农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向恶势力发起反抗。
王俊民也参加了这场农民运动,但由于他身患重疾,起义结束后不得不返回老家养病。可当他回家后却发现,妻子和7岁的儿子已下落不明,家乡也因长期遭到反动派的骚扰面目全非。
王俊民不敢多待,踏上了寻找组织的道路,可不幸的是,他迟迟没有找到妻儿。
另一边,罗醒带着儿子华初四处奔波。1928年,她回到娘家从事地下活动,却被敌人探知被捕入狱。不久,她趁机越狱,带着儿子在长沙市以浆洗衣服和做布鞋为生,并建立了党的地下联络站。
但追捕的阴云对罗醒紧咬不放,第二年秋天她又被浏阳来的劣绅和警察逮捕狱中。这一次,她与儿子华初在监牢里待了将近一年时间,其间认识了王淑华。
或许同为共产党员,又同为母亲,罗醒和王淑华一见如故,她们互相安慰的同时还一起建立党小组,并与男监的难友取得了联系。
在参加革命的那一刻,罗醒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知道敌人绝不会放过她,因此她和王淑兰做下约定:若有一个人牺牲,那么另一个人就是她孩子的母亲。
罗醒也没有料到,她的这个决定,竟让儿子华初阴差阳错成了毛氏后代。
1930年7月,红军攻占长沙,被困的革命人士得到了救援,罗醒母子和王淑兰母女也从狱中逃出。她们找到红军三团,留在《红军日报》工作。
罗醒原本以为自己大难不死,日后一定会在革命道路上越走越远,可命运就爱捉弄人。
1931年,红三军撤出长沙,罗醒也随之离开,临走前她将儿子华初托付给了留守地方工作的王淑兰。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母子的最后一面。
不久罗醒随红军转入浏阳,反动军阀许克祥和当地地主武装大举围攻浏阳,在激战中,罗醒再次被捕。
这一次,敌人彻底疯狂,他们抓住罗醒后就立即将她杀害了,从此华初没有了母亲。
幸好,华初还有王淑兰妈妈,为了保护他的身份,王淑兰让其改名为毛华初,到哪儿都带着他。其间,毛华初先后在华容、韶山等地生活了8年时间,受尽了苦难。
就这样,毛华初在王淑兰的庇佑下逐渐长大,并与妻子韩瑾行生下了两个孩子。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一腔热血的毛华初想要上阵杀敌,故向王淑兰表明去延安的愿望。王淑兰当即找到长沙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徐特立,讲明了毛华初的身份和心愿。
于是,在徐特立的安排下,毛华初于1938年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革命圣地延安,见到了心念已久的大伯毛主席。
当听说毛华初的身世和经历后,一向温和的毛主席也不由得生起气来,他说:“所以我说蒋介石是一个封建的法西斯独裁者,有多少像华初这样的小孩子被害得无家可归,四处流亡啊!”
之后,毛主席对毛华初给予了父亲般的慈爱,让他在延安念书,学习革命道路。不过,毛华初的最初心愿是上战场,毛主席却告诉他:“延安也是战场,这里也被国民党轰炸。”
于是,毛华初留在了延安,从学校毕业后就成了一名机要员。
据机要员们后来回忆,当时的机要工作非常紧张,为了不出现差错,他们每个人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神经衰弱的症状,白天晚上睡不着觉。毛华初也得了这样的病,被送进了医院疗养。
抗日战争结束后,毛华初自觉不适合再做机要工作,便主动要求去东北工作。
在东北,毛华初参加土改工作,并度过了4年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回到了湖南湘潭,担任县委书记,长达5年之久。
1955年,毛华初又担任了湖南省林业厅副局长,为湖南的林业工作作出了贡献。
这一年,毛华初到北京开会,趁着这个机会,他来到菊香书屋探望大伯。看到如此出色的侄子,毛主席高兴不已,他嘱咐毛华初继续保持初心,为建设祖国效力。
不知不觉又过了5年,当毛主席再次见到侄儿时,毛华初已经换了工作,他在湖南省档案局工作。不过,他觉得档案馆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所以又成立了一个调研组,在各个农村搞调查,毛主席甚为满意。
在工作之余,毛华初不忘母亲王淑兰的养育之恩,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至于其生父王俊民,他在新中国成立一直在晚年教书,还曾当选为省人民委员会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