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周五好。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凡事一旦发生,总有开启和结束;人生中没有排行榜,可人心中对自己的人生起落总有排序。
一方面,我们总有自我定义的「人生低谷」,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在跌宕中奋起的沸腾人生着魔不已。
无论是人物传记、电影还是小说,无论角色面孔更迭,人们为之哭和笑的,最终都是在其中映照的「自己的命运」。
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总喜欢将自己的生活比作「电影」或「旅途」。
除了「充满未知」,这二者还有着共同的「发生条件」,那就是身处其中的人必须有持续的「信念感」支持。
演员要充分相信这部戏能成立、旅人要充分相信这趟旅程值得去。
如此,才有电影的高潮和结尾,才有旅途的际遇和故事。
同理,对于自己人生的这部戏、这趟旅程,唯有足够「相信」的人,才会不弃剧、不在中途跳车离开
——才有机会把自己的故事书写完整,看见自己最终的命运。
我相信,纵使在历史上无数次缔造传奇的人物,也曾遇见千万次的「自我怀疑」。只是,他们选择着在艰难中「相信」。
正如潇洒姐所说,
「你必须相信这个,你必须相信是你的未来在召唤你成为你自己。你走的这条路每一步,都是必经之路。必须有这个信念,热情才能永不止息。」
如果你尚不清楚究竟如何将这份「相信」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建议你系统阅读潇洒姐的著作《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她的文字,将带你明白「相信人生愿景」的重要性以及其关键的作用机制。
你会明白「坚信人生是一场好戏,永远期待下一场好戏」,绝不是一句响亮的励志口号,而是一种让我们在人生纷杂中拨云见雾的重要「心法」。
本周潇洒专栏就为你带来,潇洒姐《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书中的节选《我的失败与伟大》之《想要的好玩人生》以及2017年效率手册的前言《一切就像是电影》。
愿你的2025年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
愿你的每一年都是。
一起来看。
《我的失败与伟大》
我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写作者。创业和写作都与复盘有关。我出版过几本书,这些书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既是写故事,也是写案例。写作其实是创业的副产品,是复盘的过程,我用文字重现经历过的情景,找到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戏剧性的转折、决定人物命运的特质。尤其当这些人物是自己的时候,可以重新推演过去的人生。
在写作当中,我会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相较于企业中流行的冰冷的复盘方式,我更倾向于我自己积累的复盘经验。所以我有一些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想要的好玩人生》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在企业中负责具体的项目,肯定对“复盘”是不陌生的。我们应该都听过联想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的复盘理论,其中有几个科学的步骤都是在企业的每个阶段中经过验证的。我也都研究过,尝试过。我的感觉是,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中层项目经理或者创业公司的 CEO,用这种方法带领团队复盘是可行的。但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当你想要生活质感的时候,这种方法是比较难坚持和沿用的,因为不好玩儿、太枯燥。你会觉得,生活不应该也不必是这个样子,与其过这样“干巴巴”的人生,不如不过。
生活的体验和好玩儿,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机会不多。我喜欢看小说和电影,尤其对人生的体验有着一点儿理想主义追求。我在看小说和看电影的时候,会被深深代入荡气回肠的故事里。结果呢,这种感觉最后总会结束,当电影黑幕出现后猛然有一种回到现实的感觉。我会发现今天还有现实层面的事要做:减肥、学英文、处理公司的任务、考试……
我们现在讨论的复盘,也是这样。在过去的1年里,无论你经历过什么,有多糟心的事情,都不要绕开。
在讲复盘之前,我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了若干科学复盘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实在是太没劲了。
我觉得我的人生,一直在和“没劲”做斗争。说实话,如果经历一万个没劲才能到达那一个有劲,那一个有劲我也不想要了。
2017年的年度网络关键词有“丧”和“佛系”。这是媒体人造出的流行词汇、标签。在潜意识下的从众心理让大家急忙也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可是,就算有时代特征,也是多数人的特征,不一定和你有关系。最可怕的就是想要要不到,就假装不想要了,就是佛系了。
就像小时候那种显得对上学特别不在乎的学霸,表面的佛系其实就是烟幕弹。表面什么也不在意,说不定人家心里很在意。像天鹅一样,湖面上若无其事,脚底下拼命划水,非常隐蔽。人家是伪佛系,你是真佛系,你就上当了。当交手的时候,什么都没你的了。
你是年轻人,年轻的激素水平没法佛系,因为这正是生命力最旺盛、最有斗志的时候,身体条件根本不给你佛系的源头。等到老年,当各种激素水平低下的时候,你还有几十年可以体会佛系。少年就得野蛮成长,鲜衣怒马才好玩儿。
可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要完成别人给我们的KPI,也要给自己定 KPI。完成别人规定的 KPI 已经够闹心了,还要这么科学严谨地完成自己的KPI,我也受不了。
面对这些KPI,你会发现,人被分为两种。
第一种人,是已经进入了追求—得到的良性循环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对追求—得到的比例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这种人尝试过得到的感觉,已经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一个里程碑、一个里程碑地去抵达。追求和得到是最让人着迷的感觉。肾上腺素分泌,生理机能被唤醒,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这些东西帮助了人类的成长和进化。看似追求是为了结果,其实追求也是为了追求本身。
第二种人,人数可能会多一些,他们经常追求,很少得到,久而久之,忘了上瘾的感觉,就会灰心。我觉得这两种人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就是复盘的动作存在差异。
以下要展开讨论的是我主观的经验,是我对复盘的认知和复盘工具。我这个方法,对后一种人来说,有用也好玩儿,一旦用起来,停不下来,最终有利于你进入良性循环。
趁早效率手册中蕴含着我个人完整的方法论,或者说趁早的方法论。作为狂热的故事爱好者,在我的设计初衷里,这是我的人生剧本,是我的自传体小说。
现在,如果你手边有2017年的趁早效率手册,就请翻到它的前言页。这是目前我最喜欢的一篇手册前言,几乎是我整个人生观的缩影,是整个复盘方法论的基础。
那就是,人生要体验,体验要淋漓,所以人生最好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有主人公,主人公要有开场人设、要有故事。在每一场、每一幕中,有情节和剧本设计,有对白,有行动。
《一切就像是电影》
王潇
应该怎样看待这本手册,365天,384页,欧维丝本白80克纸张。
你觉得没有什么不同,即使你将它写满用完,不过是多了一年故事。但每年的开端与结尾,你也会困惑,为什么别人的故事总很精彩,像在电影里。如果这是一本按时间推进的空白电影剧本,作为主人公本人,你可能需要先了解令一部电影精彩的原因,并先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他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将会采用怎么样的方法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什么将阻止他?什么会令他疯狂?什么会令他绝望?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它会变成最坏的事情?
在精彩的电影里,主人公总是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正在做什么事,我用何种方法在何时要完成。那么,2017年电影里的主人公,你,是否已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并判断你是想要一部精彩的还是平庸的电影。如果是平庸的,那么你不需要这个手册;如果是精彩的,请深吸一口气,你现在已经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了。
接下来在全年构建剧情的过程中,你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1.如果没有冲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能向前发展。温和的行动不可能带来精彩。主人公需要开展第一次行动、第二次行动,紧接着是第三次。每到一个转折,主人公必须将更大的能力和努力倾注到他的下一步行动中。
2.主人公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失败,但是在过程里,他必须一直在追求,他的能力在增加,在迎来机会。他保持希望到故事线索的终点。好故事总在展现那奇妙的能量蓄积的过程,犹如波涛汹涌,直到终场。
3.主人公可能长期处于紧张、极限、风险、摆动的状态,过程中即使有胜利的小憩,但马上会被新的不确定所代替。精彩意味着纠葛、危机、高潮、结局,主人公为了抵达目标,总是在被推向越来越大的风险。
4.一部故事片电影的场景在五十个左右,而一年有五十二周。这意味着每周大概有一个场景中的人与事可以用来构建推进,是推进,而不是重复。每一个场景的意义,在于指向主人公的欲望。在这部为期一年的电影剧本里,我们用灵魂、肉体、钱把所有的欲望做了最直接的分类,它们就像是剧本的大纲。
要知道,群众演员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死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未尝宿愿的遗憾。好电影没有尿点,好人生也是。
愿你的2017年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