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海城打响了公交改革的“第一枪”!从2025年4月1日开始,海城的公交免费福利变了样,除了70岁以上不变之外,60岁以上的人群的免费有了时间限制,这让很多人开始忧心忡忡了。



海城公交改革打响“第一枪”!

其实政策总体来说是利好的,之前海城海城的公交免费只对70岁以上的老人有效,这次海城政府出手还是非常果断的,一口气把免费年龄从70岁下调到60岁,受惠人数立马上涨十几万。

但从这新政策看,贴心的福利后边藏着点“小计较”,老年人在免费时段不包含早晚高峰,如果老年人非要在这个时候坐车的话,还是需要掏钱买票的。

早上6:30到8:30和下午15:30到17:30这段时间,就得乖乖投币或刷卡,这就让很多大爷大妈心里有点不平衡,虽然扩大免费范围是好事,但事实上这个限制条件却让人心里有点不舒服。



难不成老年人早上出门还要受限制不成?其实海城政府的考虑还是非常完备的,毕竟早晚高峰是上班族和学生的出行集中区间,交通的压力很大,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缓解一下当地的交通压力。简单来说,免费是情分,错峰是方法,社会平衡才是目的。

可以说海城这次改革还是非常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2020年海城60岁以上老人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人口。算下来这次扩大免费乘车的人群将影响超过26万老年人的出行,这个人数规模会直接影响海城每天公交车的客流分配。

原本早晚高峰时段到公交车已经挺拥挤,上班族风风火火挤公交,学生们卡着点上车,老年人再一扎堆,车厢真就成“沙丁鱼罐头”了。



之前很多城市都在实行“全时段免费”政策,可是早高峰时期经常会出现一趟车超过一半座位被老年人占去,通勤族苦不堪言的现象。所以这次的新政明确将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分开了,老年人赶早可以,那就必须要付出点成本,至少可以公平分配社会资源。

市公交公司也迅速给出了大爷大妈们办理公交IC卡的流程,凡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带好身份证或居住证,在社区里通知好时间去办理就行。

而对那些已经在享受乘车优惠的老年人也不用重新办卡,系统直接调成免费模式就可以,一键升级是非常便民的,如果卡里的钱还没用完,市公交公司也会在年检时退还。



老年人清晨挤公交,乱象几多?

话说回来,大爷大妈们清晨挤公交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闻,一些老人早上五六点就出发,赶到公交车站只为乘车去买便宜几毛钱的菜,或赶在早晚高峰接送孙子上学。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举动其实隐藏了不少隐忧,时间久了,一早一晚公交车就成了老年人群体集结的场所。

车上的年轻人也不敢跟大爷大妈抢座位,遇到脾气急的老人,一个不满情绪甩出来,整个车厢都会弥漫着一股硝烟味。

一些大中城市这种情况特别普遍,公交车一到站,车厢还未停稳的时候,不少老年人就蜂拥而上,赶紧挤到门口准备上车,开车慢一点不惜砸车窗拍门。



这样不但让上车的学生群体、上班族很为难,还影响了车上的秩序和安全,现在很多城市早晚高峰期间老年人出行比例占了大约三成。年轻人忙碌了一天本来就累得够呛,不仅在公交车被老人挤占,幼师还会面对几句让人不痛快的教训,“小年轻不让座,真没素质”。

听了这话谁心理好受?可问题是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道德绑架面前,很多年轻人只能无奈的被迫隐忍,要不就只能选择提前下车换乘其它交通工具,实在是有点苦不堪言。

上了车和蔼可亲、慢悠悠的大爷大妈,一下车就直接变成精神矍铄的“方世玉”,一个个都健步如飞,完全没有在公交车上的老相,虽然去菜市场买几个鸡蛋也可以理解,但是老年人也应该理解一下年轻人的难处不是吗?

退休之后的时间是宽松的,早一点晚一点其实无所谓,就算是为了抢特价菜又能便宜个几毛呢?可对上班族而言,他们的时间是真的耽误不起。



前一刻刚在公司签到,下一刻就会收到晚几分钟被记旷工的消息,这就是真实的“社会卷态”。

近年来这样的冲突屡屡发生,一些公交司机直接建议大爷大妈们尽量避免高峰出行,可是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大爷大妈们的集体反对,矛盾冲突之下愈演愈烈。

有人建议干脆取消老年公交卡免费政策,反正老年人有退休金,也能承受一部分交通费用。还有人觉得出行的免费政策不该成为老人占据公共交通资源的理由,早晚高峰时段应该完全让出来给年轻人。

但是全盘考虑政策是不能一刀切的,尊老爱幼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福利政策和社会责任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所以公交资源的分配问题成了摆在很多城市案头上的难题,有人开始呼吁多增加公交班次、鼓励老年人锻炼身体或干脆使用其它交通工具;甚至有部分网络舆论提出引入国际上老龄出行友好城市的解决方案,可以给予老年人在非高峰时段出行额外奖励积分制,积分可以兑换其它生活必需品。

听起来似乎是两全之策,但从全球来看依然没有现成的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模式,一切还得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仔细探索。

我国公交系统一路走来,先后推出过学生卡、爱心卡、老年卡,就是为了从社会层面关怀各个群体的,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侧重群体的调和剂。



面对资源冲突,不仅要均衡各类群体利益,更重要的是明确各自的时间和空间区间,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种代际冲突呢?

代际平衡必须站年轻人的队?

在公交路权这方面,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年轻人需要快节奏生活,大爷大妈们则享受慢节奏的福利。

这样的平衡没打好,社会生活一定会乱套,之前提到的错峰出行只是开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如何解决老年人需求和年轻人出行的矛盾。

其实每个人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国家给老年人免费乘车福利的出发点是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便利。



对社会来说,敬老爱老是优良传统绝不该丢,在大城市有不少年轻人能在职场拼搏的前提,是家里有爷爷奶奶们帮忙带孩子,所以很多大爷大妈清晨必须得挤公交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么看起来占据公交资源也没毛病。

但社会资源的平衡不仅是给老年人免费乘车的福利,也得保证公共交通能顺畅运行,照顾到更多人,绝不能让大爷大妈们成为免费资源的主力军,也不该让年轻人觉得自己就是个“被抛弃”的群体,甚至因为怕迟到宁愿挤地铁或骑个小电驴去上班。

这种挤公交的现象究竟治不治本,重点还是在社会各类群体的需求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把所有压力扔给年轻一代其实是不公平的,只会不断增加未来的矛盾,现在我国老龄化正在加剧,公交领域只是老年人与年轻人“抢资源”的一个缩影而已。



不管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是医院挂号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老年群体数量增多,自然会抢占社会资源,年轻人承担的压力也一定会日益增长。

所以不管政策如何执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让大家在各自的轨道上都能“行得通”。

所以这次海城政府出面开了第一枪搞改革是开了个好头,这个问题我们规避不了,只有敢于迎接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公共资源再分配问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这个“死结”才有可能彻底解开。

或许随着错峰出行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家对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就能看出一条“分水岭”。老年人在非高峰时间相对宽松的时段出行,自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乘车便捷,而对年轻人来说,早晚通勤高峰期的“着急忙慌”也就不用再那么焦虑,城市运力你呢所以这宽松不少,这种自由度也就逐渐回归了。



结语

尊重不该是从一个座位发展成的双向不理解,老年人坐得舒适再从事,也要想想那种年轻人有时自我压力已经够大。政策的制定本身就是要去让这些群体协商分配,所有人都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不至于吃过量苦。

错误地在时间点扎堆抢占资源,单向地推动哪一方包容其实都不能算公平长远的解决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