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南亚次大陆的“火药桶”又炸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突发血腥枪击事件,26名游客倒在血泊中。74岁的莫迪紧急中断外访回国,铁腕下令出兵围剿,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边境火药味浓到呛鼻。然而,这场惨剧背后,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莫迪的“政治豪赌”可能点燃更大的雷,最终印度的枪口,究竟会对准谁?
日前,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这个被称作“小瑞士”的旅游胜地,突然沦为杀戮场。枪手从山林中冲出,手持自动武器近距离扫射人群,游客四散奔逃却无处藏身,最终26人丧生。
事件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果断中断对沙特的访问,连夜回国召开紧急安全会议。这位74岁的强人总理在社交媒体上誓言“追凶至天涯海角”,并下令向受害者家属提供援助。
在莫迪的命令下,印度安全部队迅速展开行动。军队与警察联合封锁事发区域,公布嫌疑人画像,并宣称已击毙一名参与交火的武装分子。然而这场“雷霆行动”背后,印度政府的真实意图远非反恐这么简单。
枪击事件尚未查明,印度已急不可耐地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印度外交部公开指控巴方“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并宣布一系列报复措施:断水: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切断巴基斯坦60%的农业和电力水源;停签:取消对巴公民的南亚免签,要求48小时内离境;驱离:驱逐巴驻印军事顾问,削减巴外交机构人员。巴基斯坦方面则坚决否认与袭击有关,称这是“印控地区的本土事件”,并宣布对等反制,包括关闭领空、限制印外交人员活动。
问题来了:案件还在调查,印度为何急着定罪?2019年,莫迪政府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强行推动人口迁移,试图改变当地宗教与民族结构。这一政策被激进组织“抵抗阵线”(TRF)视为“殖民行为”,并成为这次袭击的导火索。然而,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需要强硬敌人来凝聚支持——此时将锅甩给巴基斯坦,既能转移国内经济困境的压力,又能巩固“强人领袖”人设。
印度对巴的强硬姿态,绝不仅限于外交口水战。印军已向边境集结,空军侦察机频繁出动,匿名安全人士甚至透露“不排除跨境打击”,然而这场危机的真正风险在于两点:
首先,印巴冲突可能外溢到中印边境。
克什米尔与中国新疆、西藏接壤,印度若在边境地区增兵,可能以“反恐”为名挑衅中方实控线。更危险的是,印度长期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分离势力(如俾路支分离运动),企图破坏中巴经济走廊。若印方借这次事件加大对巴施压,甚至袭击走廊项目,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近段时间以来,中印边境局势有所缓和,但是印度的领土野心始终没有减弱,中国通过深化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防务合作,形成对印度的战略牵制,但印度这个国家的奇葩性在于,你无法用常理推测它。
其次就是印度开始将水资源“武器化”,这将引发人道危机。
印度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直接威胁巴基斯坦的生存命脉。巴方60%的农业和电力依赖印度河下游,断水可能导致粮食危机与社会动荡。而中国作为上游国家,手握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控制权,若印度此举形成恶劣先例,未来南亚水争端将更加复杂。
袭击发生后,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对遇难者表示哀悼。”然而,中方的深层关切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印度屡屡在争议领土上挑衅中国:2023年,印度在克什米尔举办G20会议,试图借国际场合“宣示主权”,遭中方坚决抵制;2024年,印度单方面在中印边境增兵上万,莫迪甚至亲赴争议地区为基建项目揭幕;2025年,印度国防部代表团访问马尔代夫等南亚三国,试图对冲中国的影响力。
这次克什米尔危机中,中方尤其需要警惕印度借反恐之名,将冲突引向中巴经济走廊或中印边境。印度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飙升,农民抗议席卷全国,莫迪的支持率已跌至任内最低点。取消克什米尔自治权本是其“政治遗产”,但这次袭击彻底撕碎了“一切正常”的假象。
为了挽回颓势,莫迪很可能选择铤而走险:对内煽动民族主义,对外制造“巴基斯坦威胁论”,但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必然会将印度推向深渊。
对中国而言,既要坚决反恐、维护地区稳定,更需警惕印度的冒险行径。克什米尔袭击事件是一场悲剧,但我们真不希望印度将其操弄成为地缘政治事件,比如莫迪政府沉迷于这种小聪明,终将会吞下自酿的苦果。南亚的和平与否,不仅关乎印巴,更考验着大国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