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后河村的罗汉果藤蔓初出“温室”,正蓬勃生长。李胜强摄

人间四月,芳菲未尽,春和景明。4月23日,踏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后河村,湿润的空气中飘散着罗汉果藤蔓蓬勃生长的清新气息。此时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抢抓农时,为罗汉果植株搭架、施肥,笑语与劳作声交织,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满的乡村振兴春耕图。曾经偏居深山、发展困窘的小村落,如今正凭借罗汉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耀眼样本,其经验引得周边数十个村庄纷纷前来“取经”。

后河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的西北面,距县城120公里,村域总面积5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5000亩,耕地面积1274亩。过去,村民守着青山却难致富,主要依靠传统养殖和林木种植维持生计,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关键。2022年8月,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河村,与村支“两委”紧密协作,以“抓党建兴村、抓基础靓村、抓产业富村”为发展思路,通过选优配强3名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储备2名后备干部,发展3名党员、5名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以“五五”工作法为抓手,落实片组邻“三长制”,设立5名片长、17名组长、50名邻长,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累计为民办实事6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6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产业发展筑牢坚实组织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后河村立足高山气候和闲置土地资源,瞄准罗汉果产业发展机遇,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的努力下,引进湖南华诚生物资源股份公司,通过“村党总支+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成功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这种模式中,企业负责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与产品收购,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村集体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农户则发挥劳动力优势参与种植,实现三方共赢。

资金筹措方面,后河村采用“自筹+项目资金”的模式,村“两委”干部带头出资,党员群众积极响应,同时争取后盾单位项目资金,解决启动资金难题。技术保障上,与专业企业深度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以前在外打工又累又挣不到钱,现在在家种罗汉果,还能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能有5万元!”大坪源组村民周永生喜笑颜开。罗汉果产业不仅让40户脱贫户8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带动村集体经济从5.2万元跃升至20万元,人均增收超3000元。今年,罗汉果种植规模扩大至400亩,古树茶制作、冬瓜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也多点开花,形成“龙头带动,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后河村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方向,构建科学发展模式,就能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两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多方奔走,争取资金600多万元,修缮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修复和更换150盏路灯,铺设2400米自来水供水管网,硬化通组通户公路7.3公里、新建产业路1.7公里、修缮扩宽主干道12公里,新建2座通信基站。即便遭遇特大暴雨,工作队迅速行动,争取68万元水毁道路修复资金,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如今,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网络信号满格,出行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产业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扩大150亩罗汉果种植规模,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村,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致富果’!”村党总支部书记黄通旺信心满满。(许晓磊 杨丁香 李胜强)



后河村的优质罗汉果。李胜强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