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安徽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程胤,省高院副院长庞梅,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鲁建武,省公安厅二级警务专员吴勇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程胤(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高院副院长 庞梅(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 鲁建武(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公安厅二级警务专员 吴勇(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01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程胤

2024年,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连续五年获优秀等次,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中得分90.60分,位居全国第五。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聚焦谋篇布局,知识产权保护“一盘棋”推进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立省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研究出台《安徽省知识产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贯彻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点举措》《安徽省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省市场监管局与相关单位联合召开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座谈会,推动将知识产权保护列入“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年度工作重点,省直22家单位协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16个市均将知识产权保护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呈现横向联动、上下一体发力的良好局面。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工程、高价值专利培训工程、地理标志保护运用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建设“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样板区取得明显进展。

二、聚焦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构建更加完善。出台《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深化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安徽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安徽省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南》,发布实施《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规范》等7个省级地方标准。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专利申请8502件,16个市均批准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服务)中心。全省共建成运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组织283个、纠纷调解组织148个、保护工作站48个、海外纠纷应对指导组织18个,推动全省16个市仲裁委和80家公证机构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业务,为全社会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健全协同保护机制,113个调解组织797名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法院委派案件3943件,推动302件调解协议获司法确认,办理知识产权仲裁案件353件,将121个侵犯知识产权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进行联合惩戒,指导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52件。

三、聚焦主责主业,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成效更加显著。加强专利保护,推动274名技术调查官参与案件办理、6家鉴定机构开展侵权鉴定,制发《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便民服务手册》,在5市10县开展国家级试点,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337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商标保护,成功指导“科大硅谷”商标注册,对两个恶意商标注册申请人进行行政处罚,查处商标案件2751件,处理商标纠纷2786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线索167条,联合查办涉案金额亿元以上商标大案2起,有效处理23件使用带有欺骗性商标案件,我局提起督办5件商标案件,1件注册商标获得驰名商标保护。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开展春茶、秋季和知名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高规格举办启动仪式,查处地理标志案件168件。建立安徽省地理标志资源库,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总数分别达94件和229件,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达2201家。建成地理标志产品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12个,在36个地理标志产品上试点推行质量溯源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地理标志特色质量保证体系。

省高院副院长 庞梅

2024年,安徽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服务保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642件,审结15440件,13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工作成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表扬。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依法加强科技创新保护,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加大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审理技术类案件1849件。审理涉某认知大模型知识产权纠纷,准确把握竞争法立法目的,依法认定案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精准保护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成果。

加强科技创新主体保护,平衡技术秘密保护、离职科技人员择业自由和后续创新。审理某自动化领域技术人员“跳槽”引发的专利权属纠纷案,明确职务发明认定的考量因素,让发明权归属于真正推动创新的主体。加强育种创新保护,审理植物新品种案件52件。审理某制种合作方私留亲本繁育、套牌销售案,依法认定案涉育种材料属于商业秘密,维护种业安全。推进创新成果流转应用,审理某环保工程公司诉其实施方法专利必要设备购买方专利侵权纠纷案,依法运用合同法默示许可及专利权利用尽原则,保障知识产权正当、合理利用。

二、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商业秘密保护,审理商业秘密案件44件。审理某新能源车企离职员工窃取原公司技术秘密案,探索单纯非法获取型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入罪规则,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制止市场垄断行为,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审理某科技公司横向垄断协议案,确认以排除竞争为核心目的和内容的协议无效,维护竞争秩序。规范平台经济领域竞争秩序,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审理某人工智能产品商业诋毁纠纷案,规范网络营销,倡导新商业模式下良性竞争。加强商业标识保护,审理涉“讯飞”“奇瑞”“古井贡”等知名品牌商标权案件7065件,依法制裁攀附商誉、仿冒搭车等行为。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人合法权益,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审理中外两光伏企业专利侵权纠纷案,促成两大光伏龙头企业达成和解、实现双赢。

三、依法加大著作权司法保护力度,服务保障文化强省建设。2024年审理著作权案件7345件。保护文艺创作,激发原创动力。审理某“微短剧”著作权纠纷案,依法保护视听作品新类型“微短剧”著作权,维护新兴内容行业创新环境。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回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保护新需求。审理某知名游戏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刑事打击私设游戏服务器牟利行为,促进数字文娱产业规范发展。

四、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进一步优化诉讼机制。深化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司法措施保护创新。在9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最高判赔额两千万元。进一步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加强保全措施、民事调查令适用,及时收集、固定证据。48件案件采用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完善技术调查、咨询、鉴定及专家陪审的事实认定体系。进一步强化协同保护机制。办理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302件,与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形成保护合力。与沪苏浙法院加强协作,共同发布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进一步参与综合治理。惩戒滥用权利、恶意诉讼,开展非正常批量诉讼治理,促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营造崇尚创新、公平诚信社会氛围。

全省法院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忠诚履职,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局面。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 鲁建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4年以来,安徽检察机关聚焦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1个集体、1名个人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称号,3名同志入选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8个案例入选长三角检察机关协作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部署推动,构建检察履职新格局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加强专业化建设。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或办案组,打破业务条线壁垒,推进知识产权“四大检察”融合发展。全省检察机关起诉知识产权犯罪523件,办理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案件133件,同比上升2.7倍。

二是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对最高检交办的恶意诉讼案件线索进行专案专办,制发再审检察建议7件,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依法严惩商业秘密犯罪,合肥市检察机关办理了全国首例嵌入式芯片领域和全省首例“种子”商业秘密案,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并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商业秘密保护质效。

二、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府检联动”。检察机关与市场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常态化组织召开行刑衔接会商会,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保护优势互补。对“亳白芍”“亳菊”等国家地理标志,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

二是强化部门协作。省检察院参与起草《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举措》等制度性文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运用“两法衔接”平台,建议行政机关移送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64件,公安机关立案54件,向行政机关提出行刑反向衔接检察意见61件,做出行政处罚49件。

三是坚持全链条打击。不仅对制作环节的犯罪团伙予以严厉打击,也对提供原材料的犯罪团伙以及销售商依法追诉,确保实现对知识产权犯罪产、供、销全产业链精准打击,监督纠正漏捕漏诉119人,监督立案32件,监督撤案29件。

三、开展区域协作,提升检察保护创新效能

一是完善协作机制。建立长三角知识产权检察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广泛凝聚保护共识,签署《沪苏浙皖检察机关关于共同推进商业秘密保护的若干意见》,加强商业秘密跨区域保护。

二是强化办案协作。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办案协作机制为办理新型知识产权案件提供智力支持,举办长三角知识产权检察联盟案例研讨并开展庭审观摩,统一涉知识产权案件法律适用标准。

三是凝聚保护合力。在合肥法务区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助力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推动实现知识产权跨区域保护。

四、创新工作方法,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专家支持机制。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业务培训,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综合办案能力的专家型、复合型办案人才。积极借助“外脑”,发挥检察专家人才库作用,为检察办案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开展“检护知产”专项行动。在高新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化检察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检察工作“最后一公里”,及时发现涉企法律风险点。

三是强化数字检察赋能。提升数字化办案能力,紧密结合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规律特点,强化对知识产权检察业务数据的深度挖掘,推进地理标志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用,加强大数据分析运用,深化对检察监督的智慧支撑。

省公安厅二级警务专员 吴勇

2024年,安徽公安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工作部署,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生命线”的理念,坚持打击破案和严格规范执法、惩治违法犯罪和保障合法权益并重,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是:

一、主动靠前、优化服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新形势新特点,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在《全省公安系统服务企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30项措施》基础上,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今年4月12日出台的《安徽公安机关服务保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16条举措》,对知识产权保护明确“优先一步”要求和刑事案件受理、侦办“两个一律”原则,建立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快速响应机制和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受到企业广泛好评,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公安部近3年考核中均获满分成绩。

二是会同省高院、省检察院及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制订《安徽省消防产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指导意见。会同省市场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等部门建立“特供酒”专项整治协调联动机制、打击涉烟违法犯罪联合工作机制等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开展专项整治,集中侦破一批重大案件、斩断一批犯罪链条。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建设,与长三角等地公安机关签订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区域协作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保护警务合作平台,不断强化跨区域保护能力,合作成效显著,共同破获多起侵犯“专精特新”等企业知识产权案件。

二、重拳出击、依法保护,始终保持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凌厉攻势

聚焦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产业,以“昆仑”等专项行动为牵引,依托警企协作数据平台,针对民生安全、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先后在全省组织开展打击院线电影盗录传播行动、打击假劣农资“护农”专项行动、打击危害青少年著作权犯罪“护苗”专项行动、打击涉烟犯罪“皖剑”专项行动,对伪劣消防器材、燃气产品、电动自行车产品以及侵犯院线电影著作权等犯罪进行集中攻坚,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2024年,侦办了一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获公安部业务局贺电表扬14次,2起案件入选公安部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被中央电视台采访宣传,1起案件入选公安部打击侵权假冒犯罪十大典型案例,1起案件入选公安部保护粮食安全典型案例,1起案件入选公安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犯罪典型案例,1起案件入选公安部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三、畅通渠道、精准问需,积极回应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诉求

2024年以来扎实开展“为民惠企争模范行动”,让公安“干的事”精准对接企业“盼的事”。

一是省、市、县、派出所四级建立落实联系服务企业“绿色通道”,通过组建警企议事群、定期召开“警企恳谈会”等,听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诉求建议。

二是依托“一警一企”包保、驻企(区)警务联络室(联络员)等制度,对辖区企业开展服务走访,在重点企业试点推行商业秘密犯罪风险“体检”制度,实现市县公安机关知识产权联络员全覆盖。

三是同2000多家权利人、1万余个品牌建立警企对接联系机制,畅通线索举报、鉴定渠道,对企业各类涉及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诉求严格闭环处置,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下一步,安徽公安机关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助力企业发展“蓝盾2025”专项行动,依法严打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贡献更多公安力量。

答记者问

安徽卫视记者

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鲁建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搭建高质效履职体系。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助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提升检察助力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设立了全国首批分门类“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打造“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闭环履职体系,相关经验做法被最高检推介。

二是提升案件办理质效。以专业化办案为切入点,在合肥法务区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创新开展“检护知产”专项行动,合肥检察机关办理了全国首例嵌入式芯片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在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等高新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与企业共建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站,推动芯片、半导体储存等关键领域技术由个案保护向行业保护拓展。

三是凝聚各方工作合力。以“府检联动”为依托,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打通检察机关信息平台与“两法衔接”、江淮大数据中心的“连接通道”,初步构建了协同共治的格局。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持续推进跨区域检察履职协作,会同沪苏浙检察机关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

中国新闻社记者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请具体介绍一下2025年安徽省将采取哪些举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赋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程胤

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2025年,安徽省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知识产权“严保护”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立法,做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和管理工作,完善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夯实创新发展的制度支撑。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有力维护创新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和消费环境。

二是在知识产权“大保护”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管理委员会作用,强化沟通协作,优化衔接机制,推动各成员单位共同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协同保护。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强长三角、中部六省等省际和毗邻区域市际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推动我省知识产权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得到有效保护。高标准推进“科大硅谷”知识产权保护的样板区建设,打造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引领提升全省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水平,吸引创新要素向我省集聚。

三是在知识产权“快保护”上下功夫。加快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实施专利快速预审、专利优先审查措施,支持创新成果快速获权。鼓励企业通过PCT条约、马德里协定申请国际专利、注册国际商标,支持我省“走出去”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持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供给,综合运行行政执法、行政裁决、仲裁调解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降低权利人维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是在知识产权“同保护”上下功夫。持续健全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听取知识产权保护意见建议,有效处理各类知识产权保护诉求,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各类企业知识产权,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宣传我省知识产权保护成效,讲好安徽知识产权故事。适时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做好以案普法、以案释法,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更好感召创新创业团队来皖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发布稿中提到深入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助力企业发展“蓝盾2025”专项行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吴勇

为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力度,省公安厅决定自2025年1月至12月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助力企业发展“蓝盾2025”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假冒我省知名品牌、地方龙头企业自主品牌、支柱产业标杆品牌的犯罪;严重影响创新发展、侵害企业重大权益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严重影响中小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变化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严重影响区域声誉的顽疾性涉假犯罪以及其他严重危害民生、公共安全的知识产权犯罪。截至3月底,累计侦办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214起,追赃挽损7200余万元。其中,1起案件获省领导批示肯定,3起案件获公安部业务局贺电表扬,1起案件被公安部发起全国集群战役。下一步,我们将把“蓝盾2025”专项行动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践行警种职责使命、锤炼队伍能力水平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统筹调度力度,细化工作落实举措,确保专项行动各项工作举措全面落地,务求实效。

安徽之声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请问安徽法院在知识产权领域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庞梅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承担着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职能。在知识产权领域落实惩罚性赔偿对于遏制侵权、激励创新意义重大。近年来,安徽法院依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地见效。

一是统一惩罚性赔偿适用标准。在充分调研、总结审判经验基础上,省高院对适用范围、请求内容和时间、故意和情节严重的认定、计算基数和倍数、获利与损失的确定等进行细化。

二是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近两年共在12起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在一起新材料领域商业秘密纠纷中,综合考量侵权人故意侵权、阻害证据保全、侵权获利巨大等情节,对其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金额达两千万元。

三是强化司法裁判导向作用。发布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进一步彰显严格公正司法鲜明导向,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惩戒作用,营造尊重知识价值、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树牢严格保护理念,有效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效能,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责编| 袁丹丹编辑| 吴瑶

主办单位|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安徽新媒体集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