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积来看,俄罗斯远东地区将近700万平方公里,地上地下蕴藏的各类资源相当丰富。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富庶之地,多年来的人口一直未突破804万,近年来甚至下滑到了600万人左右。

从土地面积和人口的比例来看,相当于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1个人。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远东的苦寒真的是名不虚传。



历史上,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都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系统开发,最终导致这片土地如今还在沉睡。



那么问题来了,是俄罗斯不想开发远东吗?还是说开发的成本远远大于潜在的收益呢?中国能不能开发这片土地上富庶的资源呢?

远东的问题,还得从沙俄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始说起。



毛皮吸引了大量殖民者

远东,就是我国传统上所说的北海之北,苏武当年牧羊,就是在这一地区。苦寒,确实是远东的底色。

但是,历史上的沙俄并不怕冷,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沙俄最早生活的东欧地区,相对于别的地方也是天寒地冻。



寒冷,让沙俄的的很多贵族富商,极度渴求毛皮贸易,就这样,沙俄越过了乌拉尔山,一步步深入到了西伯利亚腹地。

整个远东地区,生产黑貂、水獭、旱獭、狐狸等软毛皮野兽,这些毛皮质地不错,卖到东欧乃至西欧相当受欢迎。



从1581年开始,沙俄的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正式率领私人武装,进攻当时的西西伯利亚汗国。沙俄就此拉开了东扩的帷幕。

到1586年,沙俄基本上控制了西伯利亚地区。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整个西伯利亚,成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的基地。



不过请注意,此时的沙俄在这一地区攫取的主要利益还是毛皮以及木材。由于气候恶劣,再加上人烟稀少,沙俄即使想开发这里,也是有心无力。

推动移民垦殖政策

沙俄随后一路向东,终于在1689年和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相遇。俄国扩张的脚步,已经系统深入到了远东腹地。



彼时的沙皇,试图经营这一地区,于是就推出了系统性的垦殖政策。比如,受雇于沙皇的探险家白令,当初在向远东腹地深入时,曾带着庞大的队伍,一路前进一路营建城市。

可惜,由于气候太过于恶劣,除了极少数几个据点慢慢聚集起了人口,多数据点随着探险队的离开都荒废了。



眼看这种办法没效果,沙皇后来又推动惩罚性的垦殖政策,就是把一些罪犯、政治犯等流放到远东来开垦。

这种强制性的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远东地区人口的增长。但从根本上来看,由于这些罪犯都是非自愿来到远东的,在苦寒之地又思念家乡,自然生产效率就不高。



到19世纪初期,整个远东地区,除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实际上还是无人状态。

怎么办?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沙皇又想到了利用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居民到远东地区定居。



接下来20多年的时间,总共移民才14000多人,不能说没有规模,而是说这个规模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直到后来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远东地区的发展。不过,回顾沙俄时期,沙皇对远东的开发,整体上并不怎么成功。



最本质的原因,远东地区气候苦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还是由于俄国总体的人口不够多。

反观当时的清王朝,在康熙和乾隆时期,我国的东北地区实施封禁政策,朝廷不允许外来人向这一地区大规模迁徙。



到了清王朝中后期,朝廷的封禁渐渐废弛,向东北迁徙的人口越来越多。有人可能会反驳,东北地区虽然也寒冷,但相比于远东地区好了很多。

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主要还是因为人太多,其他地区的土地已经承载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才导致大量底层人向东北迁徙。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迁入的人口规模数十万计甚至上百万。对比之下,远东地区的人口依旧少得可怜。

所以从整体来看,沙俄时代对远东的开发是不成功的。那么,苏联接手后的情况好转了吗?



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发展

20世纪初期,苏联并没有特别看重远东,只是将这里定性为自然资源基地。一直到到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要大力发展工业,这一时期的远东开发,才真正提上了日程。

相对于沙俄时代,苏联高效的组织架构,可以在短时间内向远东地区调配更多人力。在人口增加的基础上,苏联开始大规模开采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



随着采矿和军用机械制造产业的构筑,远东地区的发展,才慢慢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

苏联对远东的高强度开发,不够一个世纪,加上后来的俄罗斯,整个远东的发展才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热闹局面。



但是随着苏联后来的解体,远东地区的发展又一次“人走茶凉”。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苏联对远东地区的开发,更多的是依靠行政手段的趋势,在远东庞大的地区内,并没有建立起有效且庞大的经贸发展体系。

所以苏联一解体,远东就又回到了原来冷冷清清的状态。不过,等俄罗斯继承苏联家业的时候,远东地区的人口,好歹到800万了。



只是俄罗斯没有意识到,往后的30多年里,远东的人口又开始持续下降了。

俄罗斯的不成功开发

俄罗斯对远东的开发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就是失去了苏联高行政效率的加持后,仅仅依靠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呼吁,并不能改变远东越发畸形的经济结构,以及人口持续流失的局面。



从时间线来看,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远东发展的政策,但由于俄的经济整体糟糕,其他地区都发展不起来,又怎么可能会兼顾到苦寒之地的发展。

到了普京时期,虽然俄罗斯又出台了多种政策,但还是无法扭转远东经济结构越发的畸形。



总体来看,俄罗斯政府对远东承诺的拨款,一直是口惠而实不至。平均拨款规模,低于承诺金额的6%,这导致远东的现代化发展十分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谈不上。

在这种局面下,远东地区的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整个远东地区,石油和煤炭的储量都在百亿吨级以上,森林覆盖率更是占到了俄罗斯总森林资源的31%。



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锡矿、金刚石等别的矿产资源。然而到现在为止,远东地区的产业,依旧是卖原材料为主,当地没有轻工业和制造业,人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品,几乎全都依赖进口。

产业越发的畸形化,自然也就留不住人,近30年来,远东地区的人口在持续流失。



10年劳动力下降67万

上世纪90年代初,远东地区的人口还有800万人左右,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远东地区的城市人口就只剩489万,农村人口更是只剩170万。

整个地区的人口只有659万,十几年的时间减少了145万人,人口损失率高达20%。



到了2008年,远东地区的人口又下降到只剩628万人,人口开始负增长,远东的各个联邦州,人口下降的幅度最小也接近了30%。

从2014年到2025年,远东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又下降了将近67万。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发展远东,就连过去打造起来的资源型产业,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流失的人口,除了已经变成负数的增长率、自然死亡的人口,大部分人都迁移回了欧洲地区。

也就是说,从沙俄时代开始,政府辛辛苦苦往远东地区迁移人口,可到最后,这些人的多数后代,还是愿意返回俄罗斯的传统地区。



等于说,忙了几百年的时间,还是没有多少俄国人,愿意在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生活。

此前,俄罗斯也曾推出过转向东方的政策,可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俄罗斯的文化和思维习惯,都更偏向于西方。



在这种局面下,远东地区的开发本就是不成功的,所以人们选择逃离,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远东的未来,俄罗斯只有一种选择。



和中国进行合作

因为俄乌冲突,俄罗斯现在面临着严重的外交孤立局面,要想打破困局,俄罗斯接下来开发远东,就不能再以单纯的亚欧平衡眼光来看待这片土地了。

在经济发展上,我国东北的产品,可以大规模的销往远东各地。而利用远东的各个滨海港口,也能让我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新的出海口。



具体到合作上,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的经贸一直在增长。比如黑龙江,和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700亿元。

黑龙江主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煤炭、木材、粮食等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主要是服装、食品、机电产品等各类轻工业商品。



在对俄投资上,东三省里的黑龙江也是投资最多的,黑龙江在俄投资建设的园区有18个,累计上缴的税费已超过2亿美元,解决了3800多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各项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双边的经贸,还会进一步增加。



结语

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开发,从历史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没有彻底成功。气候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俄罗斯的人口体量,没有大到一定程度。

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庞大,哪怕是环境相当恶劣的地区,也往往会保持不小的人口规模。



对比之下,俄罗斯的人口并没有达到哪种程度。所以对人们来说,既然国内有更好的地方可以生存,为何偏偏呆在苦寒之地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