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在大唐华银2×100万千瓦扩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现场,一场“智慧革命”正深刻改变传统施工模式。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该项目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核心引擎,通过5G、AI、数字化移交等前沿技术,为大型能源基建项目注入高效与安全“双保险”。
“数字天眼”筑牢安全防线
项目施工现场,10余台塔机集中作业却秩序井然,智慧工地的“神经中枢”——GIS 可视化监控平台24小时高效运转,实时汇聚塔机运行数据、环境监测参数(风速、温度等)及人员作业信息,通过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精准调度资源,预警安全风险。针对高空作业与群塔作业等复杂场景,系统集成的防碰撞预警与吊钩可视化技术,为施工设备装上了“智慧眼”,能够有效规避塔机碰撞风险,为高危作业筑牢安全屏障。项目更引入AI算法全天候“盯梢”,未戴安全帽、违规吸烟、车辆超速等行为均被智能识别并预警。
“从风速监测到人员定位,平台让高空作业风险无处遁形系统。” 通过私域5G基站、AI算法识别、VR体验等先进技术打造的这套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目前已开发24个功能模块,涵盖安全、物资、工器具管理等全流程,实现“人、事、物”三维智慧管控。
全生命周期赋能“未来电厂”
项目的智慧化实践不止于安全管控,更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通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基建阶段的施工数据与未来电厂运营的生产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为设备全寿命周期维护及电厂智能化运营提供底层数据支撑。竣工后,基建数据将无缝对接智能电厂运营系统,为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自2023年12月首砼浇筑以来,项目已先后完成汽轮机台板就位等多个里程碑节点。当前,现场超4000名建设者奋力攻坚施工一线,得益于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不仅保障了日均超千人次施工的有序运转,更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缩短关键工序周期,为项目实现“建精品、创四优、夺金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机组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90亿千瓦时,成为长株潭地区电力保供的中流砥柱。这座“会思考”的智慧工地,正朝着建设“绿色与智慧的示范工程”奋进,用清洁能源点亮三湘绿色未来。(邓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