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我国志愿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赴朝作战。

正如毛主席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若这次我们选择了隐忍,任由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那么今后我国的东北地区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最终朝鲜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离不开彭老总的英明指挥,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精神。

其实,抗美援朝由彭德怀挂帅,确实是当时的无奈之举。

当时国内政局未稳,政治军事都非常需要人才。彭总既是党内的老资历,又在军事上十分拔尖,按理说彭总应该留在国内工作。



但其他可以挂帅的人也有很多,例如刘伯承、徐向前、林彪、粟裕。

毛主席曾经在这几人中多次权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彭总。

而彭总也没让毛主席失望,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了我国国威,打掉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这几人没能挂帅的原因有很多,刘伯承此时已经58岁,早就退居二线,并且身体状况非常不好。

并且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帅虽然屡战屡胜,有军神之称,但对指挥大兵团和赴国外作战,却是缺少经验的,再加上身体原因,刘帅自然不是最佳的选择。

徐向前元帅也是由于身体的问题,解放战争期间徐帅带病指挥,但也因此多次休养,并且徐帅作为帅的副手,自然对大兵团作战也没有特别丰富的经验。

毛主席另外考虑的两个人是林彪和粟裕,林彪是四野的指挥官,长期指挥作战,并且在解放战争中,林彪指挥的人数高达百万,从东北一路打到了海南。



林彪的大兵团作战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有敢打敢拼的劲头。

但相比于林彪,毛主席其实更青睐粟裕。

粟裕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大兵团指挥作战经验,并且在华中地区战绩斐然,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功勋赫赫。

虽然粟裕只是大将军衔,但他是大将之首,功绩不亚于元帅,也有着“军神”的称呼。

并且粟裕尤其擅长以少胜多,并且长期在艰苦条件下作战。

这也是毛主席最为看好粟裕的一点,林彪元帅是以强胜强,以硬碰硬,挥师百万,屡战屡胜。



和美国人打架,我们的装备肯定是远远不及美国人的,自然是不能采取林帅常用的战术。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林彪在几次会议上,都反对出兵朝鲜,如果志愿军的主帅都没有战意,那他怎么能领导军队战胜敌人呢?

而粟裕则是实打实的主战派,在中央军委内部都反对出兵朝鲜时,只有粟裕坚定地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战。

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戎马一生的粟裕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他一度病倒,并且一直没能调养好身体。最终毛主席无奈下,只好点将彭总。



军中不可无一位能征善战的老资历主帅,彭总虽然是无奈之选,但这并不是因为彭总不善战,而是国内离不开彭总。

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东北地区边境的稳定,我们要牢记彭总和志愿军将士们的付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