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4 月 23 日,联合国总部的安理会会议厅内,一场聚焦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较量的特殊会议正在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主持的 “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 阿里亚模式会议,吸引了包括安理会成员国在内的 80 多个国家参与,五常代表首次全员到齐,30 国代表轮番发言,共同见证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单边关税政策的集体声讨。
会议伊始,傅聪大使的发言如重锤直击要害。他指出,美国近期以 “对等关税” 为名,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本质是以关税为武器颠覆国际经贸秩序,让美国利益凌驾于全球公利之上。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更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直接冲击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从经济学角度进一步揭露美国政策的荒谬性。他指出,美国贸易逆差根源在于自身财政赤字和低储蓄率,却将责任甩给他国,这种 “受害者心态” 完全站不住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创始人王辉耀则强调,多边合作才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正道,单边制裁只会加剧全球产业链动荡。
在随后的 30 国发言环节,会场呈现出鲜明的阵营分化。巴基斯坦、俄罗斯、古巴等 29 国代表轮番批评美国单边主义,科威特代表更以 “海湾六国共同立场” 发声,谴责美国关税政策破坏地区经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五常中的俄罗斯与中国立场高度一致,而法国、英国虽未直接点名美国,却反复强调 “支持多边主义”,这种微妙表态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代表的发言则显得异常孤立。他们不仅否认单边主义是当前问题核心,还试图将话题引向南海、台海等无关议题,甚至无端指责中国贸易政策。这种 “顾左右而言他” 的策略引发多国代表当场反驳,傅聪大使更是直言奉劝美方 “不要玩火”。
此次会议采用的 “阿里亚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特的发声平台。这种非正式会议机制允许非安理会成员国参与,甚至可邀请学者、专家发言,极大扩大了讨论范围。正如央视记者徐德智介绍,阿里亚模式自 1992 年创立以来,美、英、法发起次数最多,而中方仅发起过 7 次,此次选择该模式,显然是为了突破程序限制,凝聚更广泛共识。
会议结束前,傅聪大使宣布将整理讨论内容作为安理会文件散发,这意味着即便未参会国家,也将收到中方传递的信息。这种 “广而告之” 的策略,既是对美国的公开施压,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中方捍卫多边主义的决心。
会后,美国国务院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一句 “浪费了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时间” 的 14 字评价,反而暴露了其理屈词穷的窘境。事实上,美国的关税政策早已引发全球反弹:中国自 4 月 10 日起对美商品加征 34% 关税,欧盟、东盟等经济体也启动反制措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内正承受政策反噬。耶鲁大学预测,若各国报复性加税,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将上涨 2.1%,普通家庭年支出将增加 5000 美元。福特汽车 CEO 吉姆・法利直言,关税政策对美国汽车行业是 “毁灭性打击”,预计将导致大规模裁员。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关键节点。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美国关税政策已导致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 0.6 个百分点。而中国通过零关税待遇、扩大开放等举措,正成为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并非首次碰壁。上世纪 30 年代的《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曾加剧大萧条,如今的关税战同样难以扭转经济规律。正如萨克斯教授所言:“试图用 19 世纪的工具解决 21 世纪的问题,注定会失败。”
这场持续 3 小时的会议,不仅是一次外交交锋,更是一次国际秩序的重塑契机。中国以阿里亚模式为平台,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置于全球聚光灯下,80 多国的参与和 30 国的声援,标志着国际社会对霸权逻辑的集体觉醒。正如傅聪大使在发言中强调的:“多边主义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回归合作共赢,才能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